和孩子谈论钱,你做好准备了吗?看《反溺爱》中的金钱教育

最近,快两岁的宝宝格外粘人,每天早上上班前都会和我上演一场“生离死别”。这时婆婆都会强行抱走孩子,趁孩子不注意时,让我偷偷溜走。对此我内心是不情愿的,主要是担心孩子内心缺少安全感,好像妈妈随时会消失一样。所以,我都会提前找准时机,跟宝宝说明妈妈要去上班挣钱没办法在家陪伴。但是说得多了就又开始担心,自己重复挣钱次数太多,会让孩子内心对于金钱的理解有误,这时,内心往往就又纠结起来,不知道到底该如何跟孩子讲清楚“钱”这一课题。

无独有偶,同事王姐前两天在单位说起孩子的趣事。有一天她家孩子突然很认真地问:“妈妈,咱家是有钱人吗?”孩子这一问,把王姐问得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了,只能打趣地说:咱家都快穷死了。

从教育角度来看,王姐的回答肯定不对,但这也从中暴露出来一个常见的现象,当孩子跟父母谈论钱时,就好像谈论性这一话题一样,不可避免却又尽显尴尬。对于好奇宝宝们的发问以及关于金钱的解释,多数家长显得手足无措。所以,金钱教育像性教育一样,急需家长来学习。

由美国作者罗恩·利伯撰写的《反溺爱》正好可以帮助到迷茫中的父母。《反溺爱》是一本教会家长如何用钱来教导孩子的书籍,不仅为孩子解释金钱的真正含义与用途,还给出家长切实可行的方法在这个日趋物质化的当下,培养出自控、乐观、坚毅的孩子。

《反溺爱》包含了9堂家庭财商课,涵盖了财务习惯、消费原则和价值观的讨论。

作者罗恩·利伯是《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你的钱》专栏作家,曾为《华尔街日报》专栏撰稿,也曾任职于《财富》、《快公司》等杂志。罗恩·利伯除了作家身份外,还是一位犹太裔父亲。多年来一直倾力研究儿童教育与金钱的课题。他依靠多年的采访、调研以及专家研究成果,创作了此书。

《反溺爱》出版后,连续3年荣登美国亚马逊财商教育图书畅销榜。中国出版后,更是为财经和教育界大咖们所推荐。

01.金钱教育不容忽视

教育家默克尔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现代父母,对孩子教育空前的关心。焦虑的父母们为了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就开始摩拳擦掌为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市面上的学习班也是层出不穷,钢琴绘画、书法跳舞、围棋英文等等。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学习班中,唯独没有关于金钱的课程。

处在温室里的孩子们,不仅没有接受关于金钱的教育,反而被父母“用心”地保护起来,从而对金钱的意识开始弱化。

《南方都市报》曾经报道过一条新闻,15岁少女在直播平台上给主播打赏50万。类似事件还发生过,北京一个13岁的男孩,用妈妈的微信绑定银行卡给手机游戏充值1万多元买游戏装备。

成年人对于钱的重要性心知肚明,却不愿意与孩子谈钱,究其原因是出于保护之心,害怕经常谈论金钱会培养出贪婪的孩子,破坏孩子的价值观。而事情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其实,父母们需要改变思维:金钱是中立的,而且还能作为教育的工具,哪怕只是1元钱,如果家长使用得当,也可以给孩子灌输我们希望他们秉持的价值观。

02.金钱教育需要巧用零用钱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敲响孩子人生中关于金钱的第一课,任重而道远。零用钱无疑是最好的一个切入点。零用钱可以让孩子学习消费与储蓄,这是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无法用其他方式习得的技能。

那么,父母该如何给孩子零用钱呢?

首先,父母最晚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要开始给零用钱,并且是在每周规定的时间给予约定好的金额。这不仅是开始锻炼孩子支配金钱的训练,也是父母履行与孩子间的承诺。

有些家长会让孩子承担部分家务来换取零花钱。其实,这并不利于孩子的金钱教育。家务活本就是家中每个人应该做的,如果以付费的条件让孩子承担家务,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变得一切以金钱为目的。

在确定好给零用钱的时间和金额后,为了可以让零用钱起到教育作用,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使用规则,请提前准备好三个透明的储蓄罐。

当孩子开始领零用钱后,规定把钱分成三份,放进储蓄罐中,分别代表消费、捐献和储蓄。这是为了给孩子形成一种观念:有些钱可以直接花掉,有些钱要给比我们更需要的人,有些钱则要存下来,等以后需要时在用。

三个罐子可以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消费的罐子是学习掌控金钱,捐献的罐子是懂得分享,储蓄的罐子则是培养耐心,学会等待。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确保提前准备好面值1元的纸钞。在电子支付无处不在的今天,这样做一来可以让孩子实实在在拿到钱,更有真实感,二来是方便孩子把零用钱分成三份。

03.金钱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心怀同情与慈悲

三个储蓄罐中的捐献罐子,并不只是局限于钱的数额,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一颗心怀同情与慈悲,愿意去帮助别人,懂得分享与感恩的心。

当孩子遇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想要给他一间房子住的时候,你该如何回答呢?

碰到这个问题,永远没有完美的答案。但书中遇到同样问题的特迪,却抓住了教育的时机。他没有说让孩子把自己的零用钱给流浪汉的话,而是回应到:“为这些流浪汉募款,送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他们先在自己的社区募捐,收集零钱,后来成立了“共同便士”组织,活动名为“零钱丰收计划”,目前已经募集到1000万美金。

帮助别人并不限制于钱,切身的行动会更感染他人。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8岁小男孩,用2年半的时间留长头发,把长头发捐给了一个专门帮患癌症化疗失去头发的小朋友们捐助假发的慈善机构。这期间,因为长头发像小女孩,在学校受尽欺负,他却毫不介意,坚持2年多时间,最终笑着把头发剪掉捐助给别人。

来自华盛顿的9岁女孩,四年时间内在家人的帮助下,为流浪汉盖了一个移动式木屋来遮蔽风雨,还建了一个菜园给他们提供食物。

运用金钱去帮助别人,是对金钱最好的运用,而超越金钱的行动,更能体现自己的感恩与慈悲。这才是真正受到教育的孩子应该有的模样,而不是说孩子有多少的特长和证书。

《反溺爱》这本书是想告诉读者:每个有关金钱的问题都与价值观有关:零用钱与耐心有关;捐献与慷慨有关;工作与毅力有关;在“想要”和“需要”之间妥协或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节俭及精明有关。把这些问题都谈过一遍,对培养孩子的洞察力也很有帮助。孩子会知道,自己家为什么比大多数人富有,或为什么无法比同龄人拥有更多。只要对拥有的事物心怀感恩、愿意与别人分享、在让自己最快乐的事物上理智消费,不管孩子比别人拥有得多还是少,都不需要感到羞愧。这对孩子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一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