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知道父母说的有道理,但就是不听你的,你知道他在讨厌什么吗

昨晚吃过晚饭,带孩子们外出散步,遇到住在楼下的一位宝妈,她刚和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吵完架,跑到小区的凉亭里来消消火气。“这孩子越大,越没法和他说话了,我好声好气地和他讲道理,他就是不听,故意和我对着干啊!”

从这位宝妈的叙述中,我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唱歌,宝妈就耐心地和孩子说:“写作业的时候别唱歌,这会分心,作业写不好。”孩子很不耐烦地嚷嚷着:“知道了,知道了,烦死了。”孩子的态度惹恼了宝妈,母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很友好地和孩子讲道理,为啥孩子就不听呢?青少年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源于没有交流,这种情况从孩子的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有些父母认为觉得和幼儿期间的孩子交流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觉得是可笑的。

沛泽七八月大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他出去外,遇到一个和沛泽一样大的孩子,这个孩子的妈妈见我和沛泽一直在说话(我告诉沛泽这是大树,大树的叶子是绿色的),就很疑惑地问我:“孩子这么小听得懂吗?我从来不和我家孩子说话,反正听不懂。”

一些家长认为不需要和幼儿时期的孩子交流,只有孩子长大了,才需要和他们交流,孩子小怎么都不懂,只要乖乖听父母的话就好。当然了,这样的父母也希望孩子事事都听从自己的,处处要求他们做什么,而不会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你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说得形象一点,父母把孩子当成了橡皮泥,任意塑造。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专制,孩子不听话、反抗,有时就是对父母专制的反抗,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你,他们需要尊重,而不是说你讲的没有道理,或者说他们没有听懂你的话。

不了解你的孩子,就容易成为专制的父母

不少父母非常不喜欢被人说成他很专制,他们会说:“我们怎么专制了,我们会考虑孩子的感受,会尊重孩子啊?”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专制父母,他们也会提醒着自己不能独断专权,要尊重、理解孩子,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做得很好,因为只有你充分的了解孩子,才能做到不专制。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正在与客人聊天,4岁的珍珍在房间里跳来跳去,制造出各种声响,妈妈训斥珍珍几次都不管用,而且尖叫声越来越大。珍珍的父母觉得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只好将珍珍带出客厅,珍珍抓着门框不撒手,直到被妈妈打了两巴掌,才抹着眼泪离开。

案例分析:大家对以上这个场景一定不陌生,我们通常会理解为孩子不听话,故意找茬,让我们在客人面前丢脸。其实不是,孩子只是不想被忽视,他觉得大人们忙自己的事情,把自己晒在一旁,冷落了自己,他很想加入大人的活动中去。此时,我们只要给孩子一些关注,比如,时不时地和他说说话,或者让他帮忙给客人拿些水果,孩子会非常愿意做的,而且他会很乖,不会闹腾。

案例二:

6岁的小勇读一年级,学拼音时,经常将“b和d”“p和q”写反,妈妈已经教过他很多次了。这一次他又写错了,妈妈很生气地说道:“你怎么就记不住呢?要这样写。”然后妈妈在本子上给孩子工工整整地写好,问道:“记住了吗?”小勇眨巴着眼睛,不说话,他的妈妈感觉都要崩溃了。

案例分析:孩子总是把字或者拼音写反,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不够认真,或者是太笨了,其实不是,这是孩子对图形和字符空间位置的辨别能力不强,这是孩子生理发育尚且不成熟的表现。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责备孩子,而是通过直观形象记忆法,帮助孩子去记忆,比如,让孩子记住b的半圆在你的右手边(写字那个手的一边)。

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总是责备孩子,怪他不该错,却没有让孩子彻底明白错在了哪里,并使孩子对父母的处理心服口服。若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即便他改正了错误行为,但并没有意识到他真的错了,而是认为你惩罚了他,他斗不过你,才不得不改正。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时,往往就会以成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对与错,而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专制。

家长怎么做,孩子才愿意和我们交流

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体现父母民主、不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我们以平等的,像是与朋友谈话的口气和孩子交谈,而不是训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

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非常了解,就能及时发现他们心中的秘密,如果你清楚孩子有想法,却不与孩子交流,也不关心地去过问。万一孩子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或者某种想法是偏激的,这种想法会伴随孩子很长一段时间,对孩子的影响产生影响。

比如,有的孩子认为学校安排上的副科,如历史、地理,是没有意义的,学不学都一个样。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的这个想法,发现他在学习这些学科时不够认真,就应该将道理讲给孩子听,或者和孩子一起探讨学习地理、历史有什么用,有哪些有趣的地方,那么孩子在学习这些科目的态度就会端正多了。

2.不要总批评、训斥孩子,挑他们的毛病

我们对孩子细致的观察后,才能了解他们行为的目的以及情感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但是如果我们总批评、教训他们,挑他们的毛病,他们就会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从而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关闭心门,多肯定、鼓励孩子,孩子才愿意把父母当成朋友。

3.让孩子有权力知道父母的一些事情

之前,我非常不喜欢沛泽询问我工作的情况,我认为这与他无关,而且一句两句我又和他说不清楚,所以,就不愿意和他讲,大多数会对他说:“我工作上的事情,你不懂,别问那么多。“

后来,我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得知美国的孩子对父母的情况都很了解,尤其是对父母的工作情况,还喜欢对父母的职业发表不同意见。美国的父母甚至会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办公场所,让他们去参观,从而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了解。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父母做得确实不够,想一想当孩子问你:“妈妈,你看起来很不开心,是不是和上司吵架了?“我们会怎么回答,我们通常会说:“没事,我很好”或者说:“小孩子,你懂什么呀?大人的事情不要过问。”

我们随意地将孩子的关心甩到了一边,他们会认为“父母怎么样与自己无关”,会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与信赖。可是,我们会要求孩子向父母坦白一切,哪怕孩子不想说,我们也会强迫他们说,“你跟我说一说你到底怎么想的?”这种不平等的要求,会让孩子关闭与你沟通的通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