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4岁、学琴20年,一个老琴童写给琴童家长的话

我今年24岁,学琴20年,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挺孩子气,所以姑且称自己为老琴童。

我4岁开始学小提琴,我和我爸妈那会应该没想过我大学会去学音乐、毕业了还会做个音乐老师。

和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样,我是我们家第一个会乐器的;也和所有的琴童一样,我的学琴路上和眼泪相伴。我至今都还记得,上小学了我不想练琴,我爸出差不在家,我妈威胁我再不练琴她就走了,然后我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拉琴,琴上都是我的鼻涕眼泪。

所以今天,应胖宝妈的邀请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想说这是一个老琴童,写给琴童家长的话。

如何选择乐器

个人认为选择什么乐器其实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以多让孩子试试,比较一下。目前比较主流的西洋乐器主要是钢琴或者小提琴,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这两者之外其他乐器就不合适。与其纠结于选什么乐器,倒不如想清楚:乐器的学习最重要是坚持,而兴趣是坚持最重要的因素,与其盲目跟风,孩子不情不愿地学乐器,导致半途而废,不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一门相对感兴趣的乐器。

不要忘记我们开始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享受学习音乐的过程,爱上音乐,培养情操;是希望孩子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把音乐作为放松的渠道,而不是过早地成为一种压力。

如果孩子实在不知道喜欢什么,作为启蒙乐器钢琴目前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何坚持下来

乐器选好了之后,很多家长面临的问题就是“孩子坚持不下来怎么办?”“我就怕我家孩子三分钟热度,刚刚开始学了没两天,就不想学了。”“我们很忙,每天没有那么多时间练琴”等等。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刚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过于紧张,迫切地要求自己和孩子都把学习乐器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这样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和孩子双方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时间久了可能孩子还没说什么,家长自己先撑不住了。与其说是孩子坚持不下来怎么办,很多时候其实是家长先坚持不住,想放弃。

我学乐器很早,乐理课是大课,我理解能力比其他同学差,我妈在旁边非常焦虑,我的慢半拍在她眼里看来就是不认真,是她绝对不能容忍的。在其他小朋友的对比下我仿佛是那个最拖后腿的人。以至于我妈回家后愤怒地摔碎过玻璃杯。这大概也可以记录进我的学琴血泪史。

另外我的学琴之路上也有数不清的很多不想练琴的片段。我有一段时间特别耿耿于怀,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早早写完作业,给自己留出练琴的时间。别的小朋友可以看动画片,而我要练琴。为此跟我妈抗议过很多次。但我现在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大人的坚持,以一名理科生的严谨与坚忍不拔精神每天陪我练琴,也没有在我想要偷懒的时候放纵我。

所以用自己的这些经历告诉大家,在学琴的过程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希望各位可以多点耐心,给孩子一些时间,他们会给你惊喜的。往往会有人问我,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学音乐?指挥家Benjamin Zander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音痴,只要可以听出父亲的声音,母亲的声音,那就可以学音乐。这里建议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的讲座《谈音乐与热情》相信可以有所帮助。

练琴,学琴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希望孩子学习音乐培养情操,其实也是对家长自己的一种培养。家长在孩子的学琴之路上,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孩子一周可能只会跟老师上一堂课,剩下的六天都需要家长来充当老师的角色。我们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好的音乐学习氛围,让学习音乐这回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可以在空闲时间多听一些古典名曲,利用碎片时间把音乐氛围融入到家庭生活里。上学放学路上,吃饭时间,睡前时间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多听一些古典名曲,也可以提升孩子和家长的鉴赏能力。

我妈和我说过,在还没开始陪我学琴的时候,听古典乐会犯困,但陪我学了几年琴之后,我妈说自己好像也可以听懂一首乐曲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要知道我爸妈真的是标准的五音不全。

另外在学琴初期,家长朋友们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型家庭音乐会,叫上几个学琴的小伙伴,创造表演机会,提升表现欲。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每年举办的各类音乐会不计其数,去现场聆听,近距离感受音乐,也是非常直接有效的选择。生活需要仪式感,学琴也需要哦~

坚持学琴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寻找“偶像”。这个偶像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可以是隔壁家某某某,或者是某个音乐家,甚至是动画片里的人物。这里的“偶像”其实就是促使孩子坚持学琴的一种动力。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陪伴孩子度过学琴的时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音乐的喜爱。而不是把学琴这件事,甩给孩子一个人。

回想我的学琴路,还有一个坚持下来的原因,是我真的喜欢音乐。据我妈口述,小时候我爱哭,但是只要她开始放古典乐,我就立刻不哭了。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确实从小就很喜欢听音乐。我从小也爱唱歌,爱表现。大概是因为从小练琴,我唱歌也不跑调,从幼儿园到高中,一直是校园舞台的活跃分子,也依靠着这一技之长为自己和班级争得不少荣誉。音乐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所以,我也坚持了下来。

关于考级

如果说考级完全没必要,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那要是说学琴就是为了考级,那也不对。所以如何看待考级这件事情呢?

目前的考级分为中国式传统考级。比如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等级考试。还有近几年慢慢为人所熟知的ABRSM,也就是英皇考级。这里先不说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学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级。

我常常对我的一些学生家长们说,可以把考级作为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是过早的提上日程,甚至作为一个最终目标。我希望考级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成就感,是一件小事,可以轻松完成的小事,而不是一个重担。到最后想着考完级就再也不学了,岂不是与最开始的目的背道而驰?

所以在这里建议在学琴初期不要太纠结考级这件事,也不要因为朋友家的孩子考了几级就过于焦虑,恨不得自己家孩子明天也去考。常常听到家长跟我说,谁家的孩子学了几年,就考了几级,如何如何,感受到了满满的羡慕。在这里我所提倡的状态就是大家把心态放平,享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顺便”考一下,而不是“专门”去考。相信在这样的心态下,考出来的成绩一定是满意的。因为孩子们是自信的,轻松的。

这里稍微说一下英皇和国内考试的区别好了。这两者可以说是单一性和复合型的区别。国内考试分为基本技术(比如音阶琶音)和曲目演奏。英皇则分为音阶琶音,曲目演奏,视奏以及听力四个部分。关于两者之间的具体差异,有机会可以再单独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还有一些家长会关心学了一门乐器之后,会再选一门乐器精进。就我的体会来看,音乐是相通的,我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在学习小提琴,高中的时候开始学习中提琴并以此为专业考入了大学。到了大学时期,在学校的要求下我开始系统的学习钢琴。曾经我觉得弹钢琴很难,但是当我真正开始尝试了之后,连我自己的惊讶可以这么快上手,短短一两年已经可以有英皇5级的程度。这和我十几年的提琴学习密不可分,也和心态有关,兴趣为先,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些小感受

最后,我想说从接触音乐到现在,这20多年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什么改变。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自己变得细腻了许多,在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时多了一个情绪的出口。而我的家人由于陪伴我走过这些年的音乐之路,我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家庭音乐氛围非常和谐,爸妈也变得浪漫许多,本人在这里也是十分满意的(哈哈哈)。

总之,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学习音乐的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小小的难题,但只要大家放平心态,多一些理解,相信最终都可以爱上音乐,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Lily Gu 自幼学习小提琴,师从江苏师范大学刘健教授。17岁开始学习中提琴,就读于新加坡莱佛士音乐学院,主修音乐表演以及钢琴专业,师从Dr.Yeo Jan Wea(新加坡首位中提琴博士),专注于幼儿音乐启蒙,小提琴及钢琴教育,ABRSM考级&乐理课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