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心理学家:这种操作如杀子!家长“对号入座”

国民心理健康网,国家级心理产业助推平台。

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网”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心理学资讯。

天底下很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有时候父母过度的“溺爱”,却不是真正的对孩子好,只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溺爱”是一种无理智的行为,会直接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的家长给也知道溺爱对孩子不好,但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的做出溺爱的行为,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很多家长都不知道,溺爱孩子的界限在哪里,到底哪一种行为模式叫做对孩子的溺爱。

所以今天一位亲子教育专家给大家列举孩子在生活中常见的10种溺爱孩子的特征,家长们不妨仔细看看,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一、过分注意

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注意,特别是逢年过年有客人在的时候,大人们围成一圈,让孩子在中心表演节目,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中的小太阳,是全家的中心,如果过度的话,会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感觉,随时都需要有人关注他,一天到晚不得安宁,“人来疯”也特别严重,不分场合地点的胡闹。

二、特殊待遇

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们时时宠着,爱着,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孩子在家里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好吃的必定先留给孩子吃,干什么都是孩子优先,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今后“吃独食”的习惯,遇事只想自己,不知道谦让他人,长久在家里的特殊待遇也会让他不知道尊敬长辈,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知道关心他人。

三、生活懒散

从小太过放纵孩子,不规范他的饮食起居,学习玩耍没有时间概念,喜欢懒觉,不按时吃饭,或者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事心猿意马,没有坚持的精神,很难把事情做成功。

四、讨好孩子

有些孩子淘气不听话,比如说不按时吃饭、睡觉和写作业等,这个时候家长给非但不拿出作为父母的威严和原则来,反而处处讨好孩子,央求孩子,比如“比如你乖乖睡觉,妈妈答应你给你买玩具”等等,通常你越央求他,他越是忸怩作态,这样的孩子越长大越严重,很难培养出大气落落大方的为人处世态度,必须处处让人哄着,让人头痛。

五、轻易满足

有些孩子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给的太轻易,往往让孩子没有那种来之不易的感觉,会让孩子对拥有的一切都不上心,也会养成孩子不知满足的态度。

六、处处给孩子包办一切

都说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总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在生活事事对孩子包办,有些过于极端的父母甚至在孩子七八岁了还不会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等,更别提其他的事情了。

一个孩子我们首先得培养他的独立能力,这是他今后进入社会的前提,父母现在为他做的越多,不过是让孩子今后的社会上摔跤更痛罢了。

七、大惊小怪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紧张,孩子只要在外面稍微磕破一点皮,就大惊小怪,不让孩子再单独出去,只要和小朋友有一点小矛盾,就不允许他和小朋友再玩。

这样的孩子会对父母的依赖很深,但是对外界又没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就好像是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受风雨的能力。

八、当面维护

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当面维护孩子,比如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切记不可维护孩子,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孩子做错事,爸爸妈妈准备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却出面维护孩子,你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其实不然,只会让孩子觉得长辈没有威信,自己有大人撑腰,做啥事情更加肆无忌惮。

九、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就迁就孩子,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头痛,开始投降,答应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却不去管孩子的对错,这样只会让孩子对于自己的过错没有正确的认知,慢慢造成个性上的缺陷,在个性上播种下自私、无情、不辨是非的种子。

十、剥夺独立

很多父母过度担心孩子安全,不让孩子一个人出去,不让孩子和同龄人玩,每天只让孩子跟在父母的身边,变成父母的小尾巴,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东西是父母替代不了的,孩子需要一定的社交才能健康的成长,把孩子只拘束父母身边,很容易养成孩子胆小,敏感,不善于交际的个性,这样的个性以后出入社会是很吃亏的。

很多家庭都会有以上这些溺爱孩子的表现,或严重或轻微,但是无论是何种方式都是值得警惕的,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父母的爱,更需要理性的呵护,我们要以合理的爱,来呵护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想加入心理学人的专属社交圈,请关注“国民心理健康网”微信公众号,国民心理健康同城社群正全国招新中!与志同道合的专业人士一同前行。

国民心理健康网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心理行业助推平台。以“为国民提供优质心理服务,促进人类健康与幸福”为使命,以“政产研学用”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国家级专家智库,通过国民心理产业联盟、产业基金、慈善基金、产业园等,集聚学术、资金、技术、项目等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支持心理机构、产品与项目落地,推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国心理行业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转发内容仅作信息分享及参考,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微信号:gmxljkw),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