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遇到挫折就低落?家长是时候在孩子的“抗挫力”上下功夫了

周末,老同学来我所在的城市办事,约了晚上一起吃饭。见面之后发现,她竟然把孩子也带出来了。小男孩7,8岁的样子,看起来怯生生的,眼神飘忽闪躲,抬头看了我一下,就继续在妈妈身边安静的玩着手里的玩具。

她看我惊讶,叹了口气说:正好周末了,放家里,他爸爸也是顾不上他,他又不愿出去和别人玩,我就把他带出来了,也想让他多接触接触外面。

我笑她:你和你老公都不闷,都挺外向的,你儿子的年龄,正是皮的时候,为啥不愿意和别人玩呢?

她也很无奈:我也奇怪呢!一开始,和别的小朋友玩,受挫折了回家哭唧唧的,我就生气,觉得男孩子应该勇敢,不能这么哭哭啼啼的,就会说他。后来,他受挫回来,不哭了,就是情绪低落的很,很长时间缓不过劲儿,我又害怕了,就开始哄他。

“是不是想着法子哄他开心,有求必应呢?”

“是啊,我怕他老这样会出毛病,就想着:与其让他难受,不如让他开心吧!谁知道,他渐渐的更不愿和别人一起玩了!哎,愁死我了!”

我能理解她的发愁,却也从这件事里看出一些问题:孩子的行为,固然有孩子本身性格的原因,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

就像我同学孩子,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缺少了对孩子进行“抗挫力”的教育和培养。

在《抗挫力》一书中说:所谓“抗挫力”,是指从挫折中恢复和振作的能力。抗挫力犹如一套个人的心理自我免疫系统,不仅保护自己免受困难与挫折的侵蚀,还能提高生命的动力。

它就像浮力:当我们进去水中,身体会本能地浮到水面。所以,抵抗挫折的能力,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

不过,真实的情景和抽象化的理论还是不一样。比如,如果你不会游泳,当你掉进水中之后,你不会笃定不会被淹死,而安然地等身体自动浮起来,而是会挣扎以求活命。

抗挫力也是一样,虽然每个人天生就有,却不一定会用。它就像电影《原力觉醒》里的原力一样,是沉睡在你体内的。它需要孩子从小面对真实场景的刺激,由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一起挖掘出这种能力,不止如此,还要想办法培养和加强他的这种能力。

因为抗挫力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要面对数不清的挫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挫折也变得更大,更难对付,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抗挫力,才能走的更快,更远。

01,能力大了,问题就小了。

如果挫折就是负数,那么,抗挫力就是正数。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只有“抗挫力-挫折>0”,问题才能解决,你也有余力继续前进。如果一直是抗挫力<挫折,那么孩子不但对自己失去信心,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最终放弃自己。

在一开始或者有些情况下,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但是父母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跟在孩子后面替他解决生命中所有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他自己的抗挫力。

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时,挫折来临,你就可以不依仗他人也能轻松反击,变被动为主动。当你掌控了事态的发展,你就掌控了自己的人生,你才能走的更远。

02,抗挫力越强,反弹越迅速。

就像打篮球,篮球与地面的每一次撞击,就相当于一次挫折的打击,只有你的弹性够好,你才能在撞击之后,迅速的弹起离开。

这就要看你的抗挫力够不够强,同时够不够柔韧,这个“回复力”,也是决定你从挫折中回复时间长短的关键。

很多人虽然很有才华有志向,但是,一旦受挫,便深陷低落情绪或者一蹶不振,需要很久才能恢复过来。而在有些领域,时机就是关键,也许当你回过神来时,大势已去,你就错过了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机。

如果你不加强自己的抗挫力,就没法拥有强大的“回复力”。一个稍微沉重的打击,就让你在泥淖里挣扎半生,等跳出来,已经是日落西山。

虽说,“抗挫力”这种原生自带的能力,就像说话和走路,完全可以自我发展。可是,孩子在一开始面对真实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力肯定不足,父母如果在旁加以辅助和引导,就能帮孩子把“抗挫力”这种“原力”挖掘的更透彻,发展的更强。

一,态度教育,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第一课!

父母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往往能很深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对于挫折的态度。

当孩子遇到挫折搞不定,而向你求助时,你会怎么办?

第一,直接帮他把这个事做了,省得麻烦。

第二,吼孩子一顿: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困难都解决不了。

第三,和他一起分析情况,给出建设性的建议,让孩子自己解决。

正确的做法当然是第三种。前两种不但孩子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还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或自卑感。

就像我同学,如果她不是一开始就吼孩子,而是先安抚孩子的情绪,接着问清情况,最后教他怎么去面对这个挫折,孩子就会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抗挫力”,下次再遇到挫折,就不会只能求助或者退缩了。

领路人

父母不是替代者,不是打击者,而是旁观者和引路人。

二,“抗挫力”要在量上积累。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银行账户一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能力账户”。只有不断的往你的“能力账户”中存“钱”,你的账户余额才会越来越多。

老话说:有余粮,心不慌。而能力足够大,也是一个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底气。

如何增加“抗挫力”的存量呢?有两个方法。

01,做出成绩,让信心来加持。

当我们做成一件事,或者做出一些成绩来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爆棚?

那么,当挫折来时,你是不是就会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应付?

这种信心,本身就是极大的“抗挫力”。而这个成绩,可大可小,甚至是游戏也行。

比如,我儿子上小学,两步以上的数学应用题一直是他的坎,让他挫败到想要放弃,怎么引导他都听不进了。

他喜欢搭积木,有一次他搭建好一个高难度的,自信到要上天。我趁机赞赏他说:这个难度大了,必须一步一步来,先把第一层搭好了,才能搭第二层,。还真有点像数学题呢,分两步做的,必须得先把第一步做出来才行!下次做数学题时,我故意在旁边旧话重提,说他要开始搭积木了。果然,稍加引导,这个坎从此跨过了。

02,在真实场景中,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所有的问题,都是不同形式的挫折。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想办法动用自己本身具有的,或者外界可用的相关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会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工具,而这些东西都是积累,会存在我们的大脑里,等待下一次的启用。

当我们的脑袋里,除了锤子还有很多其他工具时,我们就可以不把所有的问题都当成钉子,而是能更快更高效地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了。

这些积累,就是我们面对挫折,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抗挫力”要在“质”上加强。

在心理学领域,有个词叫“过度补偿”。它是说:个体不仅要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实现正常的补偿,还要努力使自己补偿的结果超越普通人,形成一种优势。

之前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本意是为了加强他们的“抗挫力”。给他们人为制造点挫折,激发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把这种能力锻炼的更强。

这种锻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抗挫力”的质量,让其更加耐用和抗打,以便更有力地抵抗挫折。

就像健身人士,为了练出更强壮的肌肉,举重时会给自己加码,让肌肉稍微撕裂,通过过度补偿之后,肌肉会变得比以前更强壮。注意:如果你加的码超过了身体承受范围,那就可能让肌肉彻底撕裂,无法复原。

所有的锻炼都是为了加强,而不是为了受伤和消耗,一定要明确这一目的!

四,避免无意义的能力消耗。

要想让我们的“能力账户”里余额充足,除了要使劲往里存,还要尽量不要往外拿。注意做好下面几点,让消耗减少到最小。

01,如果孩子的确在现实中面临的挫折不够,在父母额外加码的“挫折教育”里,一定注意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外界环境,不要过度教育,否则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变成纯粹的消耗了。

02,父母的不当养育孩子最大的挫折。有很多自身能力不足的父母,不但不能给孩子引导和滋养,还会反过来伤害孩子。

  • 比如一味的语言暴力攻击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这都不会,你还能干什么;
  • 比如一言不合就“棍棒教育”,动辙打骂孩子;
  • 比如,无视孩子的求助,面对再大的挫折,依然让孩子“一切靠自己”……

对于这样的父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03,最大的消耗就是成为“包办”父母,彻底阉割孩子的“抗挫力”。

这样的父母,

  • 或许是嫌教孩子太麻烦;
  • 或许是因为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出力;
  • 或许是觉得自己的一切决定都是对的,

而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了。

这样的结果,确实是避免了孩子直面挫折的打击,可也同时阻断了孩子挖掘和发展“抗挫力”的机会!

人的能力和大脑一样,用进废退,当它无用武之地时,它自然就萎缩退化了。

包办一时,还能包办一世吗?

当你离开,孩子靠什么来招架人间风雨?

对孩子最长远的爱,不是护他一世周全,而是助他培养出自己闯荡江湖的勇气和能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