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数学启蒙有技巧,不教数数,不教算术,正确的做法就在生活中

最近经常看一些关于家长辅导小朋友做作业的视频,视频里的每一个父母无一不是崩溃的,明明是很简单的数学题,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明白呢?5+2=7,反过来,7-2=不知道,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家长气的七窍生烟,孩子一脸委屈,数学对于小朋友真的就那么难懂么?还是自己家的孩子真的就是笨!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最讨厌学数学,总感觉自己没有开窍,很认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及格线上挣扎,后来分科也是果断的选择了文科。

有的家长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小就教孩子数数,两岁的小宝宝就已经麻溜的开始数1、2、3。。。。,幼儿园开始教基本的加减法,我不禁焦虑起来,要不要也开始教宝宝数数、认数字呢?万一宝宝遗传了我的数学白痴怎么办?

后来,我接触到蒙特梭利以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不好数学。

蒙氏认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千百年来,人们从具体的生活中发现了抽象的数学规律,经过不断的完善积累,才有了现在很全面的数学学科,而我们现在学习数学,是直接学习抽象的数学规律,数学公式,脱离了生活,对于小朋友来说,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们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真正的数学启蒙应该来源于生活,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0-3岁的孩子天生具有吸收性心智,不论是学习语言还是学习数学,当孩子们能够浸润在充满数学规律的生活中,才能逐渐从具体操作过渡到理解抽象。

  • 0-3岁的孩子具有吸收性数学心智,比如:
  • 新生儿更喜欢复杂的图案,对环形、棋盘格、曲线、三维图案更感兴趣,针对新生儿视觉训练的黑白卡也是基于这样的发育特点设计的。
  • 5个月的宝宝就能通过目测精准抓到前方的玩具。
  • 著名的“视崖实验”也证明了6个月的宝宝已经具有视觉深度了,能够判断高度。
  • 0-6岁的宝宝具有秩序敏感期,在这期间,孩子通过精准不变的环境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通常孩子们会对事物摆放的顺序、位置、事情发生的次序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发生一点变化,大人们会觉得孩子们是无理取闹,事多,其实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而已。

孩子们通过感官来认识事物的大小、长短、粗细、差异、区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学会排列、分类、组合。

这些特质就是孩子们最初的数学心智,这些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比如孩子在搭积木的时候能够体会到高度、吃饭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多少,只要家长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孩子们的数学探索之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蒙氏数学启蒙并不是直接教孩子数数、或者教加减法,而是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来让孩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进行直接体验。

生活中的数学规律无处不在,数学启蒙可以说信手拈来;

1、大小

吃水果的时候,给宝宝展示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通过视觉对比让宝宝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小,然后再让宝宝捧起苹果摸一摸,用触觉来感受一下大和小的区别。

2、粗细

买菜的时候,拿一个粗的红萝卜和一个细的红萝卜,展示给宝宝,让他看一看、摸一摸社么是粗,什么是细。

3、上去、下来,打开、关上、进来、出去

上下楼梯的时候,告诉宝宝什么是上,什么是下,同样的,进门的时候,演示什么是打开,是么是关上,一个门槛又将空间分为门里和门外。

4、分类

宝宝的玩具很多,借助收拾玩具可以教会宝宝学习分类,不同种类的玩具归纳在一起,家长可以准备不同的纸盒子,告诉宝宝玩具车、小动物、积木分别放在哪个纸盒子里,每一次收拾玩具的过程都是分类概念的强化。

5、排列

玩积木的时候,垒高高可以加深宝宝对高度的理解,一个接一个横着摆放,又能加深宝宝对排列的理解,如果月龄大一点的宝宝,比如两岁以上,可以加深难度,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排列,红色的积木排一列,蓝色的积木排一列。

6、配对

家长可以家里的锅盖、瓶瓶罐罐之类的拿出来,让宝宝练习配对,或者把宝宝的袜子、鞋子摆出来,让宝宝配对,配对的过程中,宝宝就能接触到一双、两个这样的概念。

7、寻找规律

两三岁的宝宝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家长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寻找规律的游戏让宝宝学会推理,比如摆积木,红色积木、蓝色积木、红色积木、蓝色积木、再摆一个红色积木,问宝宝接下来该摆哪个颜色的积木了呢?类似这种游戏很多,能够很好的锻炼宝宝的推理能力,这个能力对于学习数学可是非常重要的。

8、玩沙子、玩水

沙子和水不仅是很好的感官刺激游戏,也是很好的数学启蒙游戏,利用各种器具装满沙子或水,再倒掉的这个过程,能够让宝宝认识空和满,每次快要装满的时候就要控制下一勺的量,只舀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是多少呢?是需要宝宝重复多次的实验的得出来的。

9、空间感

空间感是以后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小朋友从扔东西开始探索空间,接下来是爬行,爬高上低、钻桌子钻凳子,这些探索行为都是在体验空间,父母需要提供相对安全的场地即可,而不要过渡保护、干预。

你看,这些普通的平凡的事情,竟然蕴藏这数学启蒙的奥秘,孩子从一出生就处在这样一个充满规律的世界,他们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用自己的感官来体验世界,这些体验最终形成孩子的内在架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孩子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动作之上的,一直到这个阶段的后期,活动才开始内化,形成代表具体事物的表征符号。
  •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能使用符号来理解世界。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获得了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比如多重分类、逆向、罗列、守恒,逻辑思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儿童在这个时期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智力活动。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教宝宝数数并不是件好事,宝宝能够顺利背诵数字也不能代表着她能理解这个数字,认识数字3,但是如果让他拿3个苹果,也许他就疑惑了。

学习数学必须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拔苗助长未必是好事,过早的学习数学也会打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