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搞破坏要揍吗?先来学习“自我决定理论”再说吧!

点击右上角关注“幼儿园张老师”,分享我的育儿原创,一起感受教育过程的美好!


嘟嘟是我带过的孩子,也是个出了名的“小小破坏王”,他做过的最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就是对洗碗池的破坏。

那时候嘟嘟只有四岁。一天,吃完午饭,我突然发现这个小调皮不见了,保育老师忙着擦桌子扫地,小朋友们在厕所和教室里来回穿梭,谁都没注意,嘟嘟正蹲在老师洗碗池的旁边。我走到盥洗室里,很好奇地问:嘟嘟,你蹲在那里干什么啊?嘟嘟的一只手正握在洗碗池下方的橱柜门把手上,听见我问话,吓了一跳,转头看见是我,又露出他那淘气又天真的笑容,仿佛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去上厕所了。

我忙着组织孩子们去散步,心里对刚才的情景其实有点疑惑,就在要出门的当口,只听保育员老师一声尖叫:“哎呀,发大水啦!”我把孩子们的队伍停下来,赶忙跑到盥洗室,只见保育老师站在洗碗池旁,膝盖以下全湿了,洗碗池下的柜子里冒出了大量的水,看起来好像管子坏掉了。

保育老师打开橱柜,发现洗碗池下方的排水管不知道被谁从连接地面的排水口里拔出来了,所以上面一洗碗,下面的水自然就从柜门里流出来了,我立刻想到了刚才那一幕,但我没有说。

孩子们上床午睡的时候,我让嘟嘟在门口坐了一小会儿。

腾出空来,我问他:拔水管的事情是你干的吧?

嘟嘟愣了一下:你怎么知道的啊?

我:那还用说,我可是具有黑猫警长的侦察能力!

嘟嘟显然相信了我的说法,他无比认真地对我说:我就是想知道李老师(保育员老师)洗碗的水流到哪里去了。

我:所以你就打开柜子看了对吧?那你说流到哪里去了?

嘟嘟:嗯,我不知道啊!我一拉那个管子,管子就出来了。我现在知道了,水从管子里流到下面的管子里了,我把管子一拔,水就只能流出来了,哈哈哈。

嘟嘟的笑声里充满了得意和兴奋,可是我此刻的表情却严肃了。

我:你觉得我会批评你吗?

嘟嘟点点头。

我:你觉得你哪里做错了?

嘟嘟:我又捣乱了,乱拔管子。

我:你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一件坏事。好事是你通过观察发现水流到哪里去了,说明你很爱思考,特别棒(我竖起了大拇指,嘟嘟笑了),坏事是你做的事情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弄湿了老师的衣服。

可是我喜欢做这件事啊!嘟嘟的语气里充满了疑惑。

我:你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影响别人,我家洗衣机上有一根管子,我明天带来给你,等咱们去水池边玩的时候你可以在那里试,但是以后你不要再做今天这样的事了,你说好吗?

离园的时候,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嘟嘟的妈妈,妈妈说:他就是挺调皮的,老师多教育,我们支持。我想:象嘟嘟这样搞破坏要把老母亲气吐血的孩子不在少数,对于一个充满探索欲的孩子来说,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他破坏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教孩子怎么在不越界的情况下尽情探索,保持创造力。

孩子们的破坏行为有哪些?

把整体变成局部 通过拆、扔、敲、撕等破坏性行为将一个完整的物品拆解为部分,以期在这个过程中对物体建立更为全面的认知印象。

把局部变成整体 为实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将原本不相干的部分通过破坏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满足自己渴望变化的心理,这常常被理解为一种创造的过程。

为取悦自己破坏 毫无目的和预知性的破坏行为,发现有变化时会感到非常兴奋,伴随开心的笑声和动作,破坏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取悦自己的途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及时一致的反馈对于最初形成所期待的行为是基本的,但是它并不能保证长期有效。它不仅需要经常观察,发现可预期的行为,要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必须逐渐减少强化的频率。

因此,我们务必需要搞清楚孩子破坏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及时的反馈。

孩子为什么喜欢搞破坏?

孩子搞破坏是探索行为的一种,探索是人类进化的天性,探索的行为让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头脑更灵活,并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更多有益的经验。孩子的探索行为源于人类的”自我决定“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mination Theory)是指:孩子生来就有探索、吸收和掌控周边环境的动机,如果这种动机能在生活环境中得到满足,有助于其成长为更加高自尊且心理健康的个体。

孩子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在为自己的好奇寻找答案。因为想知道皮球为什么鼓鼓的,所以要扎破看看;想知道遥控器里有什么,所以要扔出去,摔碎了就可以看到里面了;甚至因为想知道妈妈会有多生气,而故意对妈妈进行挑衅,这也是一种搞破坏的行为啊!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保护好孩子无比可贵的探索欲,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家长应该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并从教育者的角度把控满足的程度、方式和途径,以确保孩子的探索行为带给自己有边界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家长如何教育爱搞破坏的孩子?

延长教育目标, 鼓励探索的同时让孩子分辨探索行为的边界。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灵活的思维,天马行空的创意,才能在群体中更容易脱颖而出。爱搞破坏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行动家和创意者,他们想到了什么就要立即去实施、去感受、去寻找答案,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对孩子进行毫无原则的满足。当我们发现孩子有破坏行为时,千万不要立刻采取说教或者打骂的方式,这些方式会让孩子的创造欲望瞬间消失。

我们要做的是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进行延长,搞清楚他破坏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教育他在探索过程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样才能让自己体验探索的乐趣又不会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心平气和的谈话是取得信任的前提,准确找出问题是家长需要掌握的技能。带着这样的目的,破坏王们一定会缴械投降,把他那点小心思全都告诉你,而家长则要趁机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孩子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感受到你的善意,才会发自内心听你的话。

修正行为暗示 ,全面调整调整非黑即白的儿童教育思维方式。

当孩子做出破坏行为时,理智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进行行为暗示。比如:用眼睛瞪孩子,或者做出踢脚、抬手的动作,让孩子意识到再这样要挨打。其实家长的这些暗示只是说明了你不喜欢孩子做的事,至于为什么不喜欢,孩子根本就没有搞明白。时间一长,孩子会选择在你不在的 时候偷偷干,而这样恰好埋下了安全隐患,你将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会做出让你无法想象的事。

我建议在孩子搞破坏之后,一定不要进行非黑即白的评价。比如:你真棒啊!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原来你是要探索啊,没事,弄坏了妈妈再买!或者批评:你又捣乱是不是?屁股痒痒了吧?我们要做的评价应该是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可以这样说:你想知道这个东西里面有什么,这很好,说明你很爱思考。但是你把他弄碎可不好,这样我们就没有东西用了。如果你告诉妈妈,妈妈会找一个旧的让你试试。所以,下次你要先和妈妈说。

支持创意宣泄,创设环境打造孩子可以尽情探索的小小空间。

这也不许那也不让,对于探索欲旺盛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捣乱“空间,让孩子有宣泄的途径,同时也要制定好规则,离开这个空间之后就不可以这么做了。

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用笔把家里的墙当成自己的纸来涂鸦,爸爸妈妈回来之后不但没有批评,反倒拥抱孩子说:你的想象力太棒了!接着爸爸给孩子准备了家里的一块墙,贴上边线,告诉孩子:下次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欣赏到你的作品。孩子特别高兴,也很愿意遵守爸爸定的规则。瞧,给孩子途径和规则,他们会很乖的。

对家长的特别建议

辨别以破坏为目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恶意不被喜欢!

孩子所有的破坏行为都是一种探索,只是目的不同而已。有的孩子以破坏为目的,来探索成人忍耐的底线,家长通过与孩子沟通,可以很快了解到孩子这种异于常规的行为,这时一定要严肃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恶意不被喜欢。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因为这也有可能是孩子为了寻求关注的一种方式。

杜绝明显不安全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危险不被鼓励!

有一些探索明显在危险的边缘,这时候不论这项探索多么有意义,都要坚决制止。因为孩子在无法理解安全的年纪,每一次靠近危险其实都是在靠近伤害。孩子到了懂道理的年龄还会有机会去做尝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说清楚,这个很危险,所以不能做,以防止强制阻止引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结语:成人眼里的世界是孩子探索不尽的源泉,让孩子的探索更有价值是每一个成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我们需要回到小时候,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曾经年幼的自己,才发现用清澈眼睛看着我们的孩子,原来只是用行为在复制父母曾经的童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