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凶?回归初心的交谈,才是亲子间吵不散的秘诀

妈妈,你爱我,却为什么对我这么凶

有一年深秋的晚上,带孩子去看电影,从影院出来时间有点迟了,但回家距离不远,就打算带孩子溜达回去。

刚好那会儿路上没什么人,又要上一个过街天桥,刮着风,在清冷的空气里,孩子看着路灯下纷飞的落叶,和远远近近的建筑上散发的各异光亮,加之刚看完有怪兽的电影,可能正浮想联翩,满脑子怪物,便有些害怕地凑近我问:“妈妈,如果有怪兽或者坏人来了怎么办?”

我说:“你放心呀,妈妈可以用生命保护你。”

可能是还没有从电影情节中走出来,孩子有些伤感地靠在我身边,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又开口问道:

“妈妈,你既然这么爱我,为什么有时候又对我那么凶?”

一时语塞,脑海中突然就冒出一句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从怀孕经历的种种折磨痛苦,到生孩子时千难万险的疼痛,到每天小心翼翼呵护那个柔嫩婴儿,所有曾经学不会的事情,仿佛有了孩子,瞬间全部开窍了。

孩子渐渐长大,妈妈也渐渐不再像从前那样,有一人抗下所有责任的精力,等上了学,在工作、家务、学习掺杂的压力面前,终究还是时不时败下阵来,分身乏术,崩溃失控,绝望无助。

大人面对孩子的狂躁,是在以成人世界的规则标尺,去衡量一个心智完全还没够到这个标尺所设立的边界线的孩子。

但是,能以“他还是个孩子”当理由,纵容他无拘无束,尽情释放天性吗?能以“他还小”为借口,由着他任性散漫,不懂得遵守群里生活的规则吗?

答案依然是,不能。不能,所以要教育,要约束,要指手画脚,要违拗孩子的心意,再加上自身情绪管理的不足,矛盾自然就滋生了。

养育孩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家庭是孩子最能倚靠的港湾,家庭教育,也是孩子一生品性格局养成的重要环境。在孩子不懂事、任性的时候,大人该说“不”时,必须及时说出来。

但是,“我是为你好”,不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和绑架,而是基于爱的保障。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说: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和人初次相见,大抵欢愉平和。但相处久了,各种琐事磨砺,各种利益交织,各种期望鼓动,彼此了解越深,心思越复杂,心态自然而然也就变了。随之而变的,自然是流露在外的态度。

所以,如果人和人之间,始终警惕着关系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并刻意去经营维护,时常去反思回顾,即便不能回到初始状态时的亲近融洽,至少,也能在警觉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界限,给彼此的心灵一个可供自我调节的缓冲地带。

情绪崩溃的时候,我们彼此都需要有个喘息调适的空间,去原谅,去接纳,去在痛苦过后继续前行,坚持到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养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去呵护、保持初心呢?

其实,每当孩子有质疑和不理解,反过来想,这或许就是一个重拾交谈,有效沟通的契机。

我对孩子说:妈妈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优点就有缺点,而且也会有疲惫不堪,心情烦躁的时候。再说,就像你上学,所有东西对你来说都是全新的,都要从头开始一点点接纳,我做妈妈,同样也是第一次,也跟你一样边学边练,很难保证每天都能得满分。

孩子很坚定地说:“那你烦躁不开心的时候告诉我呀,我可以逗你开心。你累的时候也要告诉我,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你想睡觉就先睡觉!”

瞬间,心底柔软弥漫开来。是的,孩子比想象中爱你。

“我们可以先试一试,妈妈心情烦躁的时候,你保持平静来安抚我,不要继续激怒我。而在你急躁没耐心的时候,我也克制情绪,等你恢复。”

“那你什么时候心情烦躁呢?”孩子天真的继续问我。

那天晚上是意外的收获,在有些冷清的夜路上,我和孩子进行了难得的交谈。不是教训,不是指导,不是高高在上的勒令。

在交谈中,所有曾经的抓狂时刻,都可以拿来沟通交流,气氛前所未有的亲密融洽。

当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这样的交谈,当然不会有一次见效,从此便一劳永逸的效果。所以,要经常和孩子交谈。

每次在孩子心里种下一点通过理性平和沟通交流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的种子,一次一次积累下来,这样的处事方法,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也会让亲子关系,步入更好的方向。

印刻效应,亲子关系的初始本能

心理学上有个“印刻效应”,对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 经常有被孩子气昏头的家长抱怨:这孩子完全没有继承我们夫妻的任何优点!
  • 也有人说,好孩子坏孩子,压根儿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天生的,都是命!

但是,真是这样吗?

前阵子看到一个新闻,一个中国女婴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被人发现后,送到了福利院。在福利院里,孩子又被一对外国夫妻收养,带出了国。

多年以后,养母去世,养父身体也不好,他怕女儿未来没有亲人,便辗转帮孩子回国寻亲。

当年成为弃婴,十有八九来自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家庭,亲生父母的素养能有多好呢?

但是,长大后的女孩,满脸阳光自信,没有一点儿为身世自卑的神采。而且,对抛弃她的亲人,她也表现得很大度,没有一点儿仇恨。

这说明,后天的教养环境,家庭的熏陶,对孩子的塑造作用,是远超先天因素的。

说回“印刻效应”,什么是“印刻”?

这个理论源自德国动物行为学家海因罗特的一个动物实验。

他发现,鸭子、鹅等动物的幼崽,都具有这样一个本能行为——会把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目标,当作本能的跟随对象(母亲)。

哪怕第一眼看到的是人类,或者其他动物,也是如此。而且,如果它对所跟随的对象形成了跟随反应,那么它就不会再去跟随其他目标。

这个现象说明,在生命的初始阶段,最初的学习和模仿,意义重大。

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命名为“印刻效应”。

把握印刻效应,帮孩子及早建立优秀的环境印刻

对人类来说,婴儿初生阶段,母亲和其他家人的温柔呵护,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安定,孩子会习惯这种亲子关系。

但是,如果在孩子还是婴儿阶段就整天开着电视机,让孩子接触各种嘈杂的声音,孩子也能通过这样的环境印刻,去习惯嘈杂的诱惑。这就是环境的影响。

对“印刻效应”,著名学者蒋光宇先生认为,这也说明:家庭影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家人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孩子有很深的影响,不可忽视。

推而广之,为人处世,生活交友,其实处处都有“印刻效应”在显现。

有句话叫:“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以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说明家庭不但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养环境,还要帮助孩子习惯优良,建立优良的印刻,树立起良好的、正面的处事反应。

都说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优秀的孩子,最大的优势在于,会更容易具备选择的能力。

选择有益人生的朋友,选择妥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选择如何在各种岔路、弯道和诱惑面前,让自己变得更好,即便短暂迷失,也知道要从哪个方向回归正轨。

那么,如何帮孩子建立优良的印刻环境呢?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世界。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做父母的,首先要改善自身的能力品性和行为,让自己配得上,去熏陶感染一个优秀的孩子。

父母要做的,是修炼开阔的格局,理性平和的心态,和理解接纳的能力。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会不愿和父母沟通,原因,是说不到一块儿去。要么是父母不愿在理解的基础上沟通,只是一味以作为父母的权力指责勒令,要么则是,孩子感觉父母思想狭隘,无话可说。

交谈困境,是毁坏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性格和精神培育都有极大不良影响的原因之一。

而改善交谈困境,其实并不是说做父母的需要多大的学问和多高的学历,高知家庭存在交谈困境的不在少数,“低知”家庭交流顺畅的也同样不少见。

与学历和学问无关,其实只是一种心态的改变。

倾听、接纳、讨论,都需要开放的心态和诚意。拿不出真正的诚意,再多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干货,都只是望梅止渴的徒劳。

敞开心扉,打开心灵的耳朵,拿出交流的姿态,做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都会在点滴积累中悄然改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