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行为有收获,“自然”与“逻辑”,2大工具帮助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的这个工具,是在孩子做了错事之后,我们可以让她承受,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这个工具,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正在使用,只是我们使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错误的。

什么是自然后果

这里指的就是,在没有家长干预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那些后果,像是站在水里面就会被淋湿,不吃饭,肚子就会饿,不穿衣服就会感冒等等,这非常容易理解吧。

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的时候,家长往往都在借题发挥,错误就在这里,就像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常都会对孩子说,你看吧,我早就跟你说过了,我们把责任羞辱或者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自然而然的体验之上的时候,导致阻碍孩子从中的学习,就会停止。

孩子对于自然后果的体验,转为他们的心思,集中到承受上,或者是抵挡家长带来的指责和羞辱上,我们家长的正确做法是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

比如说,爸爸敢肯定你现在被淋湿了,或者是你现在肚子饿了,一定很难受,然后呢,再稍微加上一句,爸爸很爱你,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处理好的,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啊,不解救孩子,或者是不给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孩子感知到自己的能力。

我们就来看一个例子,有个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他经常上学都忘记带午饭,忘记带便当,妈妈不得不专门去给他送饭了。妈妈学习自然后果的概念之后呢,妈妈就决定试试看,让孩子自己承受不带午饭的后果,一是他是先跟孩子说,妈妈相信你可以承担起带午饭的责任,如果你今后忘带了,我不再会到学校给你送,希望你能从自己的故事当中吸取教训。

没过几天,孩子真的就忘记带午饭,妈妈拒绝前来送饭的要求,他又向老师借钱去买午饭,可是事先的妈妈已经和老师达成了共识,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老师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他说,抱歉,我们说好了,你要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是一位同学分给了他半块三明治,从此之后,孩子就很少忘记带午饭。

我们作为家长,当然受不了孩子的抱怨和失望,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当然会心疼,但是孩子忘记带午饭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如果他不能够坚持自己的计划,很难学会在忙碌的早晨,条理清楚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体验不到,自己处理问题的良好获得感。相反的,如果妈妈继续给孩子送饭,他学会的是每当事情解决不了,那我就抱怨,我抱怨之后就会有人来替我解决的。

那上述例子当中的妈妈就是想到了这些,才能保持如此的坚定。

当然了,一些情况我们是不能使用自然后果的,比如,孩子处于危险之中的时候,我们当然不能够让孩子承担,在大马路上玩的后果,另一个呢,如果后果影响到别人的时候,我们当然也不能让孩子承受,朝别人扔石头的后果。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时候,比如说不刷牙,或者是大量的吃那些垃圾食品,这些事情啊,在孩子看来,都不会是什么问题?以上的这些情况我们是当然不能使用自然后果,他这样应该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了。

那我们再说一下逻辑后与果自然后果不同的是,逻辑后果是需要父母介入,孩子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其中有一个关键是家长决定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举个例子,同学们就明白了,有一位11岁的小女孩儿妈妈之前总是唠叨,让它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篮里面,女孩对这样的唠叨,无动于衷,还总是抱怨说我自己要穿的衣服,你帮我洗吗,妈妈总是一在的让步,赶紧就把孩子的衣服给洗了。

现在呢,妈妈通过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来让女儿体验后果?他告诉孩子,妈妈相信你有能力对自己的脏衣服负责,从现在开始呢,我只喜放在洗衣篮里的衣服。

七天之后,女儿想穿一条裙子,但是她之前忘记放到洗衣篮丽去了,就没有洗,他开始向妈妈抱怨,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要求,为了避免争吵,她转身洗澡去了,女儿非常的生气,但是不得不穿了另外一条裙子,从此之后,她就很少忘记把脏衣服放到篮子里。

就是很多的惩罚,其实都被伪装成了逻辑后果,而在被我们错误的使用。

如果你考试不及格呢?爸爸,我就要揍你一顿,你看这样建立起来的因果关系,他肯定不是逻辑后果,而是惩罚,对吧?

那怎么区分逻辑后果和惩罚的有四个标准?分别是,相关,尊重,合理,还有预先告知。这四个标准,只要缺失的任何一个,那就不再是逻辑后果,而是惩罚了。

当孩子在课桌上面涂写的时候,那个相关的后果应该是让孩子把桌子给清理干净,对吧?如果变成了让孩子罚站,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什么惩罚,比方说写作业等等的,那就失去了相关性。

老师要求孩子清理课桌的时候,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怎么可以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现在马上给我把桌子擦干净,不然我就叫你爸爸来学校看,这里尊重被丢掉了,逻辑后果也就变成了惩罚。

如果老师因为孩子在自己的课桌上涂鸦,却要让他把全班的课桌都清理一遍,为了是让孩子吸取教训,在这里合理性就被丢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权利来保证孩子吃苦。

最后,如果没有预先告知,在孩子看来,这些都是惩罚,预先告知,是为尊重和选择预留了空间的。那我们根据相关,尊重,合理,还有预先告知这四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就很清楚了。

如果你考试不及格,爸爸就揍你,这当然是惩罚,而不是逻辑后果,长期后果就是孩子的愤恨抱负,反叛和退缩。在之前我们说了很多次了,在使用逻辑后果建立因果关系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不仅仅是让孩子吃苦,而是尽量要把他所承担的结果,转向为一个有用的行为。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我们举个例子,话说马克在课堂上面调皮捣蛋,大声说话,不尊重老师,老师要求他把班规,举止得体,尊重他人这句话抄写30遍,马克此时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当然不会觉得太棒了,这是我应得的,我会接受教训,以后不在课堂上大声说话,孩子他当然不会这么想,他现在脑海中自然是反抗和愤恨,老师和我们很多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如果说我的惩罚没有起到效果,那一定是因为惩罚的力度还不够,因此,老师让马克抄写60遍,并且把她的妈妈就到了学校。

那懂得正面管教的妈妈,她会怎么做呢?妈妈首先表明支持老师的看法,孩子不尊重老师,扰乱课堂,这样的行为当然要予以纠正,但是妈妈认为,采用逻辑后果的方式可能会更加的有效,他建议说,马克做的事情,让你的工作很不愉快,那现在让孩子做一些让你愉快的事情来弥补他的错,可以吗?

比如说让他擦黑板倒垃圾,或者是上课的时候帮助老师教一部分内容。马克对妈妈的这个建议非常的感兴趣,她说对呀,我可以帮老师讲讲动词和不动词这些概念,我掌握的很熟练。

那老师也觉得这个意见不错,而且孩子也很乐意接受,但是老师有一个顾虑,感觉是在奖励孩子,这不是在鼓励不良行为吗?很多家长也都这样觉得,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一个错误观念,为了让孩子做的更好,我们就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很多时候我们更加看重,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当中有所收获。

我们以为的正好相反,孩子在感觉更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转变为有贡献的行为,对于鼓励他改正自己的错误非常的有效。

这期就分享到这里,下期继续分享孩子的,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探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