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说“孩子要交换着教育”?

放下架子,俯下身来与孩子做一样的事,父母们很轻易便会发现原先他们想象中的“孩子本该如何,理应如何”到最后很多都是不成立的,这便是教育中的“教,效也”的反象反应,因为父母他们自己都做不到如他们所预想的那样,孩子效的是父母,父母也就那个样子,孩子又能好到哪里去?

《孟子·离娄上》中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这正说明很多孩子不听父母教导都是源于父母自身不能以身作则的缘故。对于孩子来说,那些自身旗帜都打不正的父母自然就难以让他们信服。因此,从古代起,人们就认识到,有些东西自己能教给孩子,有些东西自己是无法给到孩子的,这时候就必须把孩子教给能让孩子信服的人去教,或是把孩子送到与自家相匹配相互补的人家去,跟人家的孩子交换着教,孟子“易子而教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对那种对孩子要求特别苛刻,过于霸道的家长感到很有压力,这种压力让我感到无比纠心。我一方面希冀他们能正视自家孩子的真实情况,然后继之以符合人性化的措施帮孩子逐渐完善,而不是一味以己度人来硬的,去盲目揠苗助长;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苦心感到同情,常会生出一些悲悯,好多时候,我反过来想,假如我孩子也这样慢了常人好几个节拍,我会不会也会和他们那样焦虑?也许会的,——但更多的还是不会,因为我知道孩子的任何问题绝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自然解决这些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孩子所需的这时间和空间很多都是父母之前剥夺了他们的,父母们现在所做的只是还前债而已。当然,最好也是最事半功倍的教育永远都是“治未病”,孩子成长的早期,父母常能在优化自己的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要什么都抓,什么都管,该放则放,英明的帝王都有知人善用的智慧,智慧的父母也应该有一个善于为孩子找到一个好老师的眼光。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学会以身作则,学会全力给到孩子一个其天性和独立人格都能受到充分呵护和尊重的环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