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改变孩子,不如教孩子学会改变行为习惯

自律,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和游泳、篮球一样,如果有教练的一对一指导,任何孩子都可以快速习得这样的技能。作为家长,非常适合担任这样的教练。

那么怎么理解教练这个角色呢?

有些人觉得教练有点像记分员,每天向教练汇报训练科目得分情况,却并不会得到教练的评价或干涉;

在另外一些人看来,教练是个裁判员,他除了计分之外,还会在学员严重犯规的时候吹哨,要求学员解释连续几天获得低分的原因;

还有一些人认为,教练像是成熟的顾问,他会和学员共同探讨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这几种简单的类比,都不能准确描述我们作为教练角色,在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中所以的作用。

家长担任“教练”,要发挥哪些作用?

我们都知道,提出问题能够引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所以应用每日问答,提供努力程度方面的即时反馈,能够让我们有效地引导孩子的行为和习惯。

具体来讲,家长作为孩子自律能力的教练,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从最基本层面来说,教练就是一个跟进机制

像监督员一样,在投入度方面检查孩子做得好不好。当孩子知道有人在监督自己时,效率就会更高。

二、从稍高一点的层次来说,教练可以给孩子注入责任感

在每日问答的计分系统中,孩子要回答这些“积极问题“。如果自己对答案不满意,就会面临选择:是要继续忍受自己制造的失望,还是应该更加努力。

这样,每天在教练面前给自己打分,成了孩子对自己承诺的检验。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当孩子知道自己要在投入度上接受检验时,就会更加坚韧顽强。

三、从最高层次来说,教练是一个调解员。

每个人的大脑里边,都常驻着一个高瞻远瞩的策划人,和一个目光短浅的执行者。教练在这两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孩子大脑里的策划人或许会说:“我要在假期读完英文版的《小王子》。”但假期里充满了各种使人分心的诱惑,执行者必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静下心来才能阅读这本经典小说。

作为教练,我们会在孩子制定这些计划之后,提醒孩子光靠自觉是不行的,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提醒弱小的执行者应该怎样做。

孩子很多时候并不缺少“上进心”,但是他们对自己大脑内的“执行者”屡屡不给力,总是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快到期末考试了,孩子知道该抓紧时间复习了,在周末回家的车上,孩子会想着这周末不看电视、不碰手机,专心复习各个科目,再把错题本都过一遍。
可是回到家吃过晚饭,孩子就不那么坚定了:“刚吃过饭有点’饭醉‘,看会儿电视休息一下吧。”

——你看,“执行者”给自己设置障碍,破坏了与自己的约定。借口有无数种,有的借口是合理的,但大部分都毫无说服力。在计划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个充满渴望的策划人在起主导作用,在需要执行计划的时候,那个犹豫不决的执行者左右着人的行为。

这个动态的过程有了教练之后,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如果孩子曾经做出了计划和承诺,那么在他刚刚要拿起遥控器时,就会想起刚刚许下的承诺,要是这么快就推翻,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在脸面上就觉得过不去。

所有这些因素,羞愧、内疚、责任、形象,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一切只是因为“教练”这个角色的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得以完成自己的计划。教练连接了大脑内的策划人和执行者,成功的改变就这样发生了。在或大或小的场景下,孩子做出的选择,把自己的意图和行动结合到了一起。

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抗拒指导?

在做大多数努力的时候,教练都能起到重要的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就像在体育比赛里,运动员需要教练帮助他们纠正技术动作,给他们鼓励,或者提醒他们在激烈的比赛中保持冷静一样。

教练能够教导、支持、启发我们,还时不时地向我们注入一些顽强的意志,让我们保持奋勇前进。

孩子也一样,复杂而充满诱惑的环境,经常会诱发一些不理想的行为,他们需要指导才能快速学会如何应对,以及如何改变自己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

但是,孩子却并不总是欢迎我们的指导,抗拒指导的原因大概有以下这些:

一、对暴露自己“不足”的担忧

孩子总是期望得到更多认可,更愿意展示自己做得好的那些事情。直面自己所有不足,把自己的行为缺点亮出来,为自己一天中的一些失败负责,并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我们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孩子宁可不改正,也要继续隐藏它们。

二、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自知之明,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实际的倾向总是:成功归因于自己,失败归咎于环境和他人。

这种倾向导致了客观性的缺失,认为自己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环境、他人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看不到也不承认自己需要改变。

三、认为自己可以靠自己完成任何事

每个人都还有另外一种普遍的倾向,高估马上要做的事情的难度,低估将来要做的事情的难度。这就出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只要不是马上要做的事,多数人会表现出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不需要帮助也能做得很好。

这是一种毫无必要的虚荣,事到临头就会知道,做好每个当下的行为改变,是很有难度的。如果不抓住所能得到的每一点帮助,改变的过程将是艰难的。

应用每日问答的好处

一、只要去做,就能变得更好

兴趣、内部动力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先有兴趣,才会爱做某件事。坚持用恰当的方式去做,同时客观地评估完成这些努力需要多少技能,就能变得更好。

把自己当成教练,应用每日问答,让孩子关注和衡量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孩子在付出努力去做的过程中,感受到技能提升,兴趣就来了。就像刚开始学轮滑,经过几次练习就可以从小操场的这头滑到另一头,他的信心和兴趣都会大增。学习乐器的时候,很快就能弹奏个简单的曲子,也马上会觉得好玩多了。

坚持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付出努力、提高技能,不过分注重结果,而是关注过程、享受过程。

二、能更快地变好

培养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和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一样,只要多次重复一个动作,对它的掌握就会越来越好。

一旦孩子学会了如何改变一种行为习惯,就能重复这种做法,进而改变另一种行为习惯,而且比第一次更加顺利、快速。

三、让孩子最终成为自己的教练

我们做孩子的教练,是为了让孩子最终成为自己的教练,在没有我们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完善。

前面我们说过,每个人的大脑里边,都常驻着一个高瞻远瞩的策划人,和一个目光短浅的执行者。教练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作为合格的“教练”,必须目标明确,能够提醒孩子不被环境所迷惑;提醒他不忘初心;记得他表现出理想行为时的样子,帮助他振作起来。

随着经验的积累,孩子将学会并适应这些做法,能够认清那些容易让自己偏离计划的环境,“我经历过这样的环境,我知道做什么有用,做什么没用。”孩子终将学会在各种情况下做出更好的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时,孩子就成了自己的教练。


做孩子的“监工”,只能让孩子养成在监督之下才能做事的习惯。做“教练”,能让孩子学会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这种改变自己行为习惯的能力,就是自律能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