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训妈妈,妈妈训孩子,恶性循环的“踢猫效应”影响两代人情绪

文|C位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新妈这个周五很不顺,白天把项目按要求做完后,临下班时领导又提出了一堆的要求,推翻了她之前的做法,她只能把工作带回家来赶工。

晚上做饭、洗碗收拾房间后,把孩子支开让他在Ipad上玩一会识字游戏,疲惫的她急匆匆打开电脑正准备干活时,又收到孩子爸的信息,周末也不回来了。

小新妈本已蒙了一层灰的情绪一下子更低落了。就在这时,孩子在屋里不停的大叫,妈妈,过来,这个怎么弄。小新妈听不清楚孩子带着哭腔里的话说的是什么,她感到身心疲惫,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她拿着笔用力地敲着桌子,歇斯底里地冲孩子喊“我有没有说过有事情过来找妈妈,不要大吵大闹的,你到底听懂了没有”

孩子被吓到了,抽抽搭搭地拿着iPAD出来了。

类似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家长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家庭矛盾受了气,一肚子火无处宣泄,孩子常常就成了家长的撒气桶,他们承接着来自家长的怒火。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说的是坏情绪的传染,对比自己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连锁反应。

故事的原型是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地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会控住情绪就变成了“踢猫者”,孩子变成接受情绪后果的“猫”

家庭教育中,“踢猫效应”无处不在,由于家长在家庭关系中是强势的一方,孩子是力量最弱的一方,因此若是家长受到了来自其他地方的压力,自己无法疏导或宣泄自己的脾气,也没有控制住,那孩子往往成了家长发泄怒气的对象。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感觉,如果我在家心情不好或觉得烦躁的时候,孩子似乎也很不安;

尽管他很小心谨慎地做事,但是还是特别容易犯错‘

一会打碎了杯子,一会又把水撒了。

反之,当我心情平静的时候,我感觉孩子很乖,不用操心。

我的这种感觉很真实地反映了孩子能敏感地捕捉到家长的情绪变化,当家长情绪不好的时候,孩子战战兢兢,然而越紧张越容易犯错,越是犯错就越紧张,因为他不知道家长这个“踢猫者”什么时候会对他这只“猫”踢上一脚。而如果家庭气氛很平和,孩子会觉得很舒服,很放松,他也能以平和的态度来做事情。

紧张的生活环境让人不适、压抑。大人如果长时间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下,对身体和心理的伤害是巨大的,更何况是孩子。

反复恶性循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破坏亲子关系、孩子成了你的情绪垃圾桶

如果孩子长期作为接受情绪后果的“猫”,那对孩子身心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孩子会缺失安全感,感受不到来自家长的爱和关怀。家长发怒时,常常会口不择言,让孩子滚开,责骂孩子。孩子容易感到自己被抛弃,被恐吓,不被需要;

同时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特别敏感地捕捉父母的情绪,害怕被惩罚,处于紧张状态,内心充满恐惧,感到孤立无助。这样的孩子长大,自然地排斥父母,也不容易亲近他人,容易养成自卑、懦弱的心理。

其次,家长将不良情绪宣泄给孩子,孩子也容易形成暴怒狂躁的情绪,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将成为孩子对待比他力量弱小者的方式。

如果有任何的不顺心,他们不懂得如何排解,而会像父母一样将怒气转嫁给他人。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这种性格必然无法与同伴培养良性的关系。孤独感将伴随孩子一生。

家长如何排解自己的情绪,如何教会孩子合理宣泄情绪,避免“踢猫恶循环”

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孩子不会成为家长不良情绪宣泄对象,亲子关系和睦,心理更加健康。

排解自我情绪的方式有很多,以下这些不仅家长适用,对于孩子也同样适用。

运动

以前我每当心情低落的时候就去操场慢跑,5公里下来,心情感觉畅快很多。原来运动后,我们身体里会释放多巴胺,多巴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它会给我们带来愉悦感,让我们消除消极、负面的情绪困扰。带着孩子一起运动吧,培养孩子的终身运动的习惯,运动之后畅快淋漓的感觉,能让孩子的性格更加积极阳光。不良的情绪在运动的过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培养兴趣爱好

家长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时候,别忘了也培养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爱好,当情绪低落的时候专注于喜爱的事情,暂时忘却烦恼,这也是很好的解压方式。

我在孩子学琴的时候,也和他一起学,虽然学得慢,但是也在坚持着。

练琴的时候,专注于手指和键盘,感觉烦躁的心情平静了不少。我之所以坚持让孩子学琴,不是为了他能成为钢琴家,而是希望他以后能有音乐作伴,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能有一个宣泄的方式。

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家长可以给自己安排一段独处的时间。天天上班忙工作,下班带孩子,没有时间审视自己,和自己对话,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状态非常让人疲惫。

家长不妨定期给自己放个假,做回甩手掌柜,让自己有一小段时间独处,哪怕放空什么也不做,也是对情绪很好的修补。孩子也一样,孩子情绪低落,不想说话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想要问出个所以然,让他们独处一段时间,自己梳理自己的心情,健康的孩子会在独处中积蓄力量。

排解情绪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家长能从容应对自己的坏情绪,避免“踢猫的恶循环”,孩子就能从家长身上学到积极应对的方式,即不当被踢的“猫”,也不当“踢猫”的人。

在生活压力大的现代社会,坏情绪无处不在,家长在身上安装一道阀,及时控制住身上的坏情绪,防止坏情绪的传递,破除“踢猫效应”,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今日互动:你了解“踢猫效应”吗?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关注【C位妈妈】,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得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