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孩子努力,而非表扬聪明,你知道背后的原因吗?

随着科学育儿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们知道要赞扬孩子努力,而不是表扬孩子聪明。

但是我就是觉得我家孩子聪明怎么办?明明能靠才华,偏偏要靠努力,真的有必有吗?

有,非常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不靠才华靠努力背后的原因。

什么是才华,即智能?

关于智能的理论很多,包括传统的二分智能理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三元智能理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以及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拥有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不管哪种理论,不同人的智能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也就是聪明不聪明的区别。

什么使人聪明?

那么什么使人聪明?先天基因?后天环境?还是两者皆有?哪个因素占比更大?

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普遍的看法是:智能是遗传和环境经过复杂组合后的共同产物。但至于谁的影响更大则经历了不同研究阶段,其中的代表是明尼苏达大学的双胞胎实验和詹姆斯·弗林教授发现的“弗林效应”。

01 明尼苏达大学的双胞胎实验

从1979年到2000年,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布沙尔(ThomasBouchard)带领团队持续研究了81对双胞胎样本,并得出结论:遗传对于智能有很大影响,平均值在50%以上甚至更高,环境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占比很小。也就是说,以此推论,聪明是天生的,后天能改变的非常少。

02 弗林效应

美国学者詹姆斯·弗林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 指数(智商测试分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这一发现受到广泛的关注,被称为“弗林效应”(The Flynn Effect)。

弗林效应最大的意义在于:如果智能大部分归结于遗传,我们是不可能看到整个国家的IQ分数有非常大的变动的,因为总的基因库的变动非常缓慢。导致整个国家IQ巨大提升的只可能是环境——有可能源自更好的食物,医疗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日益复杂迫使人们抽象思考,等等。

智能是可变的,努力的人更聪明

那么如何解释双胞胎实验中的发现?为什么从出生时被不同家庭领养的同卵双胞胎依然表现出相似的智能水平?一个合理的设想是:基因的作用是使人更可能探寻某个特定的环境

举个例子:一对同卵双胞胎在出生时被不同的家庭领养,他们的基因使他们在小时候个子就比同龄人高。因为个子高,所以在家附近打篮球时就比较出色,因此他们在家中也更有兴趣练习,练习越多,技术越高,未来更有可能被篮球校队选中,篮球打得越来越好。

所以,你说这是基因的作用还是环境的作用?双胞胎实验的研究结果将其归因于基因,但真正的原因是“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因因素让你探寻或选择不同的环境——在选择的环境下不断练习提高技术——基因中本身就突出的某种智能更加强化——也就是:越努力,越聪明

对于智能,态度很重要

既然智能是可变的,努力的人更聪明,那么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就够了吧。

不,别着急,在努力提高智能之前,第一步是先让孩子相信智能可以提高

认为智能是与生俱来和不可改变的孩子,更关注自己“聪不聪明”,更担心自己被贴上“不聪明”的标签,更容易遇到困难就放弃,害怕失败,为自己的失败找各种借口。

而认为智能是可变的的孩子,更倾向于把失败归因到自己还不够努力上去,面对失败不灰心,更享受努力过程中的乐趣。

小小的思维模式,带来的差别竟如此之大。

孩子对智能的看法是受家长、老师等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那么,孩子对智能的态度从何而来?自然是来自身边最信赖的家长和老师。孩子天生的小数据推论系统,让他们很容易通过身边最亲密的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对智能可变与否做出推断。

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团队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实验发现被表扬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更害怕失败,而被鼓励努力的孩子则更乐于接受挑战,后者的实验分数在持续上升,而前者在持续下降。

对父母的启示

既然智能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而相信这一点的孩子也更加愿意努力和接受挑战,面对失败不灰心,那么父母能做什么?

——多鼓励孩子的努力,少表扬孩子的聪明

——多称赞过程,少表扬结果: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向孩子复述他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并加以赞扬。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这次考试成绩很好,你真棒!“

——告诉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的”天才“都需要努力工作和学习才能变得那么聪明。

——帮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想提高智能就需要挑战自己,既然是挑战就很有可能会失败,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是提高智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做个积极的、学习型的父母。言传身教永远比说教重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