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孩子只能赢不能输,怎么会这样?如何引导才有效?

家里孩子只能赢不能输,怎么会这样?如何引导才有效?

朋友小周向我诉苦,家里的娃,什么事情都要赢,绝对不能输。

下个象棋不能输,一定要赢,不然哭给你看。

画画时也是一样,上次画画,画了一次不满意,撕掉重画。还是不行,一气之下把笔扔掉,在地上打滚。

搭积木也是一样,玩乐高积木,非要搭到哪一层,搭不到就哭闹,发脾气。

在幼儿园,老师也反馈有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时,小家伙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满脸期待的看着老师,老师叫到他来回答,就开心得不得了。如果老师叫了别的小朋友,就一脸失望,问题在于,老师总不可能每次都叫到他啊。

于是经常闹情绪,说不去幼儿园,说老师不喜欢他。说老师就是喜欢大头,就是喜欢小玉,反正就是不喜欢我。

这样的情况把小周给愁坏了,实在是无计可施,试过讲道理,也有批评打骂,结果都没啥效果。问我该怎么办。

实际上,小周这样的情况,有可能这几方面的引导出了问题。

第一种,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今天考试有考100分吗?”、“有没有乖乖听话?”父母常说这样的话,孩子就知道了,哦原来我要考100分妈妈才爱我,原来我要听话爸爸才喜欢我。所以,我没考100分那妈妈就不爱我了,我不听话爸爸也就不喜欢我了。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就会只盯着结果,因为那是爱与不爱的差别。

第二种,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

父母看起来每天会陪着孩子,但是对孩子的关注不够。人在孩子身边,眼睛盯着手机。坐在孩子旁边,看着电视聊着天,对孩子的呼叫总是不能及时回应,甚至不予理睬。只有孩子哭闹起来,才不情不愿放下手机,离开电视,头脑里还在想着手机和电视,照顾起孩子来,情绪不在线,状态不在线,关爱,也不在线。只想着赶紧处理完了事,如果孩子哭闹,直接就会打骂,因为这样耽误了大人们玩手机看电视了。

第三种,陪伴不足。父母们每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工作完回到家,收拾家务洗刷刷,时间一下到了8点,8点半就张罗让孩子睡觉,不然怕睡眠不足。于是每天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可以用分钟来计算。孩子的状态也无睱去好好的了解,只要吃饱睡好不哭闹,就随他去吧。

第四种,不会沟通引导,只会一味打压讲道理

“这么容易的积木怎么搭不好啊?”“怎么这么笨,这样都不会!”说得多了,孩子就觉得,自己差,不会做。有的孩子就此相信,自己真的又笨又差了,而有的孩子恰恰相反,我一定能搭好,我不笨!表现出来就是很执拗的去做这件事情,大人说的话,孩子为了证明自己,反而会坚持一定要去做。如果尝试一再失败,不能接受这种情况的孩子就会用哭闹发脾气来发泄。

第五种,孩子天性好强,或者是有样学样需要引导

父母总是输不起,或者特别在意结果,孩子看在眼里,也会模仿学习个十足,完全是父母的复制件。另外就是天性好强,有完美主义倾向,如果再加上正处于执拗敏感期(个体差异不同,执拗敏感期会在2-4岁间出现,如果父母处理不好,执拗敏感期会不断出现并向后延续),那就更有强烈的表现。

所以,要解决只能赢不能输,就要根据上面的情况来对应的改变。

第一种,父母要从只关心结果,从现在开始,更要看重过程。“今天考试95分,妈妈知道,你一定是非常努力了,是不是?”、“爸爸看到你会帮妈妈提菜,爸爸好开心,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宝宝”,这样的变化,就是肯定孩子在这件事中付出的努力,认真的态度,让孩子知道,爸爸和妈妈都看到了自己努力的过程。

第二种,父母对孩子缺乏关注,只有孩子考试考得好,表现好,才能获得父母表扬,所以为了争取关注,孩子就只能赢,不能输。因为输了,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从现在开始,是不是可以放下手机半小时,离开电视一钟头,全身心的陪孩子呢,特别要注意,如果孩子呼叫父母,要及时回应,你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注和在意。

第三种,陪伴不足,孩子的心理营养和安全感不够,孩子对自己的价值观没有认识,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好,没用,所以需要这样的事情来证明自己。因此对老师是否有提问到自己非常敏感。请父母们调整好时间,也许上班工作的时间无法改变,但回到家,家务是否可以少一点,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否可以多一点?陪着玩亲子游戏,陪着做亲子共读。这些时间加一起,每天有半小时起,就能大大增加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减少只能赢不能输的行为。

第四种,孩子不需要道理,只需要关心。父母却用错了方法,反而在强化了孩子这样的行为。如果积木搭不好,你停下手里的事情,蹲下来抚摸孩子的头,“这个积木看起来真的很复杂,妈妈小时候,搭这个积木估计也做不好呢?这样,我们商量下,妈妈和你一起来试试,可以吗?”我们不用说太多,而只需要投入进去,一起去做这件事情,这样的行为,就能自然的纠正和安抚孩子浮躁的心。

第五种,天性好强,就要让他学会去看到自己的特点。提高对自己的宽容。同时,父母自己也要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总是一幅不能输、输不起的样子,孩子肯定也是有样学样了。当然,这个是有难度的,妈妈们为了孩子肯定更加愿意付出,爸爸们常常被指责是猪队友,或者是反面的典型,这样的情况,需要妈妈们学会如何面对家里的大小孩和小小孩。

总的来说,这样的孩子,从这几个方面来做引导,改变起来还是会很快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