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也会“打孩子”,看看他们怎么打?

“不要打孩子,不要打孩子,千万不要打孩子!”身边的老师、教育专家在做教育课程分享的时候,“不要打孩子”这五个字的重复率高达40%,好像是只要“不打孩子”就可以培养出完美小孩,真的是这样吗?

打过孩子和没打过孩子,两类家长之间的对垒

那些善于与“沟通”的家长往往这样批评打孩子的家长,“明明可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为什么非要打孩子”,他们认为靠打孩子解决问题的家长是“无能”的,不要以为孩子听不懂你讲的道理,只能说自己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而有“打孩子”经历的家长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并不是否认与孩子的沟通,但是如果事事沟通只会让孩子养成“狂妄”的性格。当一个孩子从小心中没有敬畏心,如此野蛮生长下去只会害了孩子。


的确,一千个宝妈眼中对待“教育”就会有一千种理解,无论“打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但是存在一定有其道理。我们不能将其全盘否决,而是要学会提炼,找到其可取之处。比如,那些打骂过孩子并且把孩子培养的很优秀的父母也许会说:现在很多父母就是因为舍不得打孩子都把孩子过分溺爱而惯坏了,此话很有道理且无法反驳,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教育专家也打过孩子,不过他们打的“有方法”

第一,当孩子的行为触及底线时“要打”。一个朋友以前经常来和尚我家做客,每当谈及孩子教育话题时她都特别激动。她告诉我,他的孩子有暴力倾向,并且经常打孩子的爷爷,而每当她想要呵斥时,孩子爷爷都会笑呵呵的对着儿子竖起一个大拇指说“我家孙子真棒”,她的“呵斥”举动不得不紧急刹车,她甚至能够感受到儿子挑衅的眼神,让她各位愤怒。而当她与孩子爷爷沟通时,不能让孩子目无尊长,爷爷都会笑呵呵的说“孩子还小嘛,懂什么,没事的”。

一直到今天和尚我写这篇文章时,我还特意给这位朋友打了个求证电话,结果依然没变,如今孩子六岁了,即使用巴掌打爷爷的脸,爷爷从来没有并且也不允许他人教训。这个孩子以后长大了会长成啥样?会不会变成一个“目无尊长”不懂礼貌的“熊孩子”呢?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孩子,用沟通的方式你认为有作用吗?


第二,屡教不改的坏毛病“要打”。小外甥今年4岁,至今仍然用手扒饭。有一次我问妹妹,为什么不让他用筷子哪怕用勺子吃饭也行啊。妹妹的答复让我想到了“迂腐”两字,妹妹说不能打孩子,我和他沟通过了,就是改不了,你说怎么办。我说那就“打到改为止”,妹妹摇摇头说“不能打孩子,要沟通”,OK我暂且同意你用沟通的方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结果呢?家庭教育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哪怕是孔圣人说过的话也不能百分百应用于所有的场景,我们要学会变通。当我们发现沟通无果时,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

第三,有发展成犯罪行为的习惯“打到改为止”。六岁那年,因一次发烧妈妈带我去村里的诊所就诊,这家诊所很有意思,前厅买有一些小孩吃的零食。当天诊所空无一人,大夫领着妈妈去开药方,我一时嘴馋偷偷拿了两包零食,回到家后我拿出零食向妈妈炫耀我的“战利品”。我本以为会得到妈妈的夸奖,谁知道下一秒妈妈的巴掌就急速飞来,因躲闪不及时,我被妈妈狠狠的打了一巴掌,那种疼痛至今记忆犹新。当天我就被妈妈托拉硬拽的来到这家诊所,并被妈妈要求向大夫道歉。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占过任何小便宜。这点小便宜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几毛钱的东西而已,但正因为这几毛钱以后很有可能变成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上百万。


妈妈从小教育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也被我带到了我的家庭教育中,我甚至将这句话写成毛笔字装裱后挂到了厅堂。

如同以上三点,当我们无法用沟通的方式去解决时,那么你所坚持的所以“教育理念”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如同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字所使用的场景不同,那么意义也是千差万别,比如一个“好”字,可能是褒义词也有可能是贬义词,这些都是需要随机应变的。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它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