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哭了,你还不满足我":读懂孩子的情绪你需要知道"情绪闭环"

孩子的情绪说变就变,一会儿风和日丽,一会儿大雨倾盆,着实让父母招架不住。

当孩子情绪一失控,伴随而来的是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不讲道理,非得到自己想要的不可。"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还有"忍不了的四岁",这些"坊间的传闻"都足以说明孩子的情绪处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父母的"老大难"问题。

先不说如何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场景:

科科,一个三岁小男孩。正值周末,为了让科科过上一个充实快乐的周末,于是妈妈做好了详细的安排和计划。

当妈妈带着科科去商场里的儿童游乐区时,刚好路过一家玩具店。于是科科径直走向了玩具店,抱着一个挖掘机并要求妈妈给他买。可是由于家里已经有很多这种类似的挖掘机玩具了,妈妈不想给科科买。于是科科就开始大哭大闹,最后甚至在地上打起滚来,面对这种情景,最后妈妈也无招。

若你是科科的妈妈,你通常是怎样处理这种情况的?

有的父母可能直接"来硬的",经常用到一些语言暴力:"别哭了!听到没?你再哭试试!"

有的父母不能坚持原则,可能会对孩子说:"好啦好啦,现在就给你买,买了就不要哭啦!"

有的父母无力招架孩子,只能"袖手旁观",任孩子自由发挥,心想"哭累了,你就消停啦!"

有的父母没有一点耐心,无法直视孩子的"表演",可能会对孩子说:"你再哭,我就走了,不要你啦!"

有的父母喜欢生拉硬拽,诱导逼迫孩子:"走,前面还有更好的玩具,我们去那里买"

有的父母有耐心一些,理解孩子心情,会给孩子讲道理,可能会对孩子说:"宝贝,家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玩具了,这次我们不买可以吗?"

……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父母分成下面六种类型

威严型:当孩子有情绪时,总是利用自己的"威严"来压制孩子;

回避型:当孩子一出现情绪,总是不坚持原则,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以此回避孩子情绪失控的问题;

慰藉型:当孩子有情绪时,不管不顾,"坐等"孩子情绪衰减,任其"自生自灭",这可以看作是父母的一种"自我安慰";

恐吓型:当孩子情绪失控,常常用孩子畏惧的结果来吓唬孩子,以此来改变孩子的想法;

诱逼型:常常以诱惑欺骗的方式来达到改变孩子的想法;

讲理型:当孩子有情绪了,有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父母,都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想得到?

其实,这就是"禁果效应",用在孩子的身上就是:父母越掩盖,越不让孩子尝试的事物却越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让孩子试图利用一切方法也要得到。这种由于父母的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的逆反情绪就越强烈,所以父母的教育引导要讲究方式,更不要用你的愤怒情绪去刺激孩子更强的逆反情绪。否则,你对孩子情绪的控制将是火上浇油,越烧越旺。当我们知道孩子的"情绪闭环"效应时,就能更好地处理孩子情绪失控的问题。


孩子的“情绪闭环”

01

孩子的情绪闭环:为了目标事物不断输出情绪

孩子的"情绪闭环"主要是由孩子的目标事物,孩子对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孩子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三个要素所构成的。其中目标事物是孩子情绪产生的诱导因素,但这一因素在"情绪闭环"中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孩子对目标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导致孩子产生情绪的决定因素,最后孩子通过情绪和行为来反应对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而要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闭环",父母需要把握这"三个重点"

  • 重点一:"情绪闭环"的建立及运行

当三个要素具备时,孩子的"情绪闭环"就已经建立。其运行过程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孩子的目标事物→孩子对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情绪和行为结果

二种:孩子的目标事物→孩子对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情绪和行为结果→父母干扰→孩子目标事物发生转移→孩子对新的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新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第一种运行只是单纯为得不到目标事物而产生情绪和行为结果,而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加上了父母的干扰,其中就产生了新的目标事物,新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父母干扰下,孩子的“情绪闭环”

  • 重点二:"情绪闭环"效应的衰减

当在孩子"情绪闭环"运行的过程中,父母是可以通过干扰将孩子的"情绪闭环"效应减弱。其中孩子的目标事物是客观事实存在的,很难改变,就比如情景当中玩具挖掘机对科科产生的诱惑,这种物质产生的吸引力我们无法改变。但是,父母可以改变什么呢?那就是孩子对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比如在情境中,妈妈可以通过改变科科对玩具挖掘机的看法(比如家里有了,再买一个可能是一种浪费或者引导孩子尝试其它的玩具),从而减小孩子的"情绪闭环"效应。

  • 重点三:目标事物的转移

孩子需要得到目标事物,但却无法实现,这时候孩子产生了情绪。当父母通过合理的引导,孩子的"情绪闭环"效应就会减弱。但是父母因孩子的情绪而产生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以暴制暴",那么孩子的目标事物可能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促进了孩子产生更激烈的情绪。比如情景中的科科最开始是由得到不到玩具而产生情绪,但是后面妈妈对自己发脾气,科科的"痛点"就有可能转移到妈妈对自己的态度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孩子越是想得到的原因之一。


02

父母把握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是处理孩子情绪失控的关键

目标事物最终激发孩子产生情绪,然而目标事物并不是直接原因,孩子对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才是直接原因。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生活虽然有很多不如意,但我们换个眼光、换个角度来看待她,也能发现美好的一面"的道理是一样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就需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 关键点一:孩子正确认识情绪是切入点

生活有酸甜苦辣,人的情绪就有喜怒哀乐。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它就像人身体中的一颗"炸弹",只要触发条件满足,随时可能爆炸。所以孩子有情绪是很正常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情绪失控也不为过,关键是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情绪失控时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情景与情绪配对",帮助孩子认识"高兴"、"愉悦"、"生气"、"暴躁"、"委屈"和"伤心"等。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这些情绪对自己和其他人所产生的影响。

  • 关键点二: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是发力点

一般来讲,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情绪失控。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比如:好胜心强,占有欲望强烈,总是提出绝对化的要求(我必须得到,你一定要给我买……)等。对于这种特征的孩子我们常用的就是"受挫法",让孩子适当"吃点亏"能够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但切记不要一味打压孩子的欲望。

  • 关键点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核心点

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说合理的话,走正确的路,它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标"。正确价值观的建设要从孩子抓起,早抓早受益。当然价值观的内涵很广,父母要注重给孩子灌输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兼具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性格的塑造。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孩子的榜样。


03

读懂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失控是向父母发出的"呼救信号"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情绪失控就是在无理取闹,乱发脾气,通过哭闹等形式来给父母"施压"以求得到满足。当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失控是这样认识的话,那必然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怎么看待呢?那就是要把孩子的情绪失控看作是孩子对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抓住"三个认识"

  • 认识一:父母不能因为而孩子的情绪而激发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有的父母因为无法招架而激起自己的情绪,甚至比孩子的情绪还大,更有甚者把脾气发在了孩子的身上,最终相互伤害,两败俱伤。我们知道孩子"情绪闭环"中的"目标事物"是会转移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就是最佳转移对象。父母的情绪就是对孩子情绪的"加成"。所以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一定要在孩子的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 认识二:处理孩子情绪的问题,没有捷径,唯有耐心

孩子的情绪失控是孩子内在驱动力作用的结果,也是孩子自我调节并恢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生可能很迅速,但是结束需要一个较长的等待。所以父母不能为了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感受孩子心路历程的变化,这就像面对困难我们要坚持一样,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 认识三:父母的情绪是一把"双刃剑"

孩子情绪失控时,父母带有不良情绪处理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孩子的情绪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强,你弱它就弱。所以父母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情绪是扩大还是减弱,并合理运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情绪失控。


结束语: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没有捷径,唯有耐心,不要把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变成了孩子"情绪闭环"中目标事物的转移对象,要重点改变孩子对目标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我是育儿小当家KING,既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在教育我的学生。在育儿的道路上,有很多感受,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在育儿能力上的"本领恐慌",也让我迫切向您学习,希望您关注和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和学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