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床跟奶奶睡,你知道这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文丨福林妈咪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表现得很“黏人”,总是喜欢赖在爸妈旁边,其实这就是独立意识缺乏的一种表现。

分床睡就是一种激发孩子独立意识,锻炼孩子独立能力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当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就要有“分床睡”的准备了。

当然了,对于很多和老人一起住的夫妻来说,我们通常选择先让孩子跟奶奶睡一起,先适应一段时间然后在分床。

这种方式到底是对是错?

蔡雅跟老公结婚五年,儿子今年刚满三周岁,到了该分床睡觉的年纪。因为家里住的是别墅,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住在这里,夫妻两人决定先让儿子跟奶奶睡一起。先让孩子适应“离开妈妈”的状态,然后在一步一步的达到目的。

第一天晚上,孩子哭闹得很厉害,哭着喊着要找妈妈。孩子的奶奶一开始就知道会发生这种事,提前已经跟孩子的爸妈说好,不管听到什么都不要管不要问。


一直熬到半夜两点多,孩子的哭声才逐渐平息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起床后的儿子看到妈妈就跑了过去,他以为妈妈不要他了。蔡雅用心的安慰着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第二天晚上,孩子哭闹的时间少了很多。不到十二点,孩子就已经睡着了。

第三天……

第四天……

第六天的时候,孩子已经不再哭闹了。


两口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孩子总算是适应了新环境。

然而,事情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孩子虽然已经不再哭闹,可是蔡雅夫妻两人能明显的感受到,孩子跟他们不亲进了。

其实不只是不亲近,孩子对爸妈已经产生了不信任。因为在他感到害怕的时候,爸妈没有出现,反倒是奶奶在安慰自己。

夫妻二人再次陷入窘迫的境地。

当然了,对于孩子来说,分床睡必然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他要一个人面的黑夜,这种无形中的恐惧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越是这个时候,孩子越希望得到妈妈的回应,以此减少恐惧。可很明显的是,蔡雅夫妻的处理方式,让孩子无法从爸妈身上获得安全感,进而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

孩子分床跟奶奶睡,到底有哪些弊端?

1. 分不分没有区别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孩子跟奶奶一起睡就是分床了?只不过是跟妈妈一起睡,换成了跟奶奶一起睡,孩子的实际状态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这并没有帮助孩子产生独立意识,不过是将对妈妈的依赖,转嫁到了奶奶身上。

试想,当孩子习惯了跟奶奶一起睡之后,再次分床岂不是又一次伤害孩子?

2. 依赖情绪加重

就想蔡雅那样,让孩子跟奶奶睡的目的,是想让孩子适应“没有妈妈陪伴”的状态。可最终的结果呢?

孩子因为突然离开妈妈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在这种强烈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寻找一个新的依靠,来减轻心中的恐惧感。而就在这个时候,奶奶出现了,孩子的依赖情绪瞬间转嫁到了奶奶身上,并且更加强烈。

要知道,此时此刻对于孩子来说,奶奶就如同救命稻草一般,他当然会狠狠的抓住。

你会发现,分床睡非但没有激发孩子的独立意识,反倒让孩子更加依赖奶奶了。


3.对爸妈产生不信任

在急需爸妈出现的时候,爸妈没有出现,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爸妈产生不信任。

不信任的情绪对母子关系的影响极其严重,对母爱的片面认识,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偏激的意识与行为。

那么,怎么样分床睡才是正确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直接分床,不谈条件

分床睡的第一步,就是分床。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别扭,却很现实。更孩子分床睡,不要借助外部的帮助,也不要跟孩子谈条件。让孩子在意识上意识到,分床睡是正常的、必要的、不容改变的现实。

第二步:等孩子睡着之后,再离开

分床睡不是把孩子丢在另一张床上不管了,不但要管而且要用心。正确的方式就是,尽量让妈妈哄孩子睡觉,不要睡在床上,尽量选择坐在床边或者坐在床边的凳子上。重要的是,一定要等孩子睡着之后再离开,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一觉睡到天亮,发现并没有那么恐惧,也就能逐渐适应了。


第三步:孩子半夜醒来找妈妈,睡着之后抱回孩子自己的卧室

当孩子半夜醒来感到害怕的时候,肯定会去找妈妈。这个时候,不要排斥孩子,不要扩大孩子内心的恐惧感,先安抚孩子让孩子睡着,等孩子睡着之后,再将孩子抱回他自己的卧室。

总而言之,分床睡要讲究科学的办法。强硬的跟孩子分床,采用不合理的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最终得不偿失。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欢迎加入福林妈咪粉丝圈,来和育儿大咖还有志同道合的宝妈们一起来交流育儿经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