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力┃孩子仅仅是在做选择吗?不,他是在做计划

每天早上,我都会根据当天天气来给噗噗准备衣服,应该每个妈妈都差不多。因为从里到外,只要不是夏天,起码都需要五六件以上的衣服。通常我会选定其中的大部分,最后留一件衣服,给出两个选项,让噗噗自己选。

当然有时候她有自己的选择,要选不适合当时天气或者不适合学校上学的衣服,说服不了,就穿着出去,拿上备选项做准备。她自己选衣服的习惯,从1岁半不到就开始了。当时扔了好几次我给她要穿的衣服,扔到地板上。后来我才明白,是不满意我选的衣服。

我记得我当时,天天跟她感慨,“小时候妈妈带你出门,可快了,给你套上衣服,推上推车,拔腿就走。现在,选衣服选半天,穿衣服满床跑。妈妈真切地感受到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不仅仅是衣服,要玩什么玩具,要做什么游戏,要去哪个地方玩,其实孩子从小就有许多自己做“决策”做“选择”的机会。他们选什么玩具,玩什么游戏,滑哪个滑滑梯,仅仅是在“选择”吗?不,他们是在做计划!

孩子学习的过程和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分分秒秒为何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因为点点滴滴分分秒秒中,不仅仅是道理,更是反应!

我们可以很快在意识上学到道理,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练习自己做出的反应!这是我自己养孩子时,最深刻的感受!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计划力的发展

计划力是指根据自己的意图目标,制定计划并执行实施。孩子的计划性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阶段一:宝宝转向或远离某个人或物:婴儿会转动头或者身体,朝向自己感兴趣的人或者事物。比方大家熟悉的婴儿的视线追踪能力,也是依赖于能够转动头和身体这一运动能力的发展。婴儿会将视线转向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这就是最初的计划力。同时,他们也会躲避或者视线离开一些物体,比方较强的刺激光线等。

其实,从这里也会发现,计划力是从“自己想要什么”(意图目标)开始的婴儿想要看到喜欢的人或物(意图目标),他就会动用他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得到它(制定计划并执行)。

灵魂拷问,为什么很多孩子后来计划力越来越弱了呢?


图片来自网络


阶段二:宝宝持续移动到渴望的人或物身边:等到婴儿会爬或者其他方式移动身体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个明显的行为,就是会移动到他们想得到的物体旁边。这里也是计划性,他们想得到一个物体(意图目标),他们尽自己最大能力爬到物体身边(制定计划并执行)

所以,那些看到孩子爬到哪里,然后乱翻一气时产生的情绪,都可以缓一缓,这是在探索,也是在实施孩子的计划。


图片来自网络


阶段三:宝宝用简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渴望:宝宝继续长大,等到宝宝可以说出简单的话语时,他们不仅仅会身体移动到物体身边,语言也会帮助他们。“狗狗”“包包”“球”“走”等,都在帮助宝宝让别人明白他的目标意图,然后实现:走到狗的身边;大人帮助给了他想吃的东西;拿到了球;离开了现在的地方。

这个时期的宝宝,不仅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渴望(意图目标),并且让外界帮助他实现(制定计划并执行)。同时也开始了选择,就像前面提到的噗噗开始会有主见,“自己今天要穿什么衣服,妈妈选的不合心意,扔到地板上。怎么扔了一次,她还不懂,还捡起来,再扔......”或者是在两个选择中,选自己想要的。比方吃苹果还是吃香蕉;玩滑滑梯还是荡秋千;玩积木还是画画等等。

好多父母开始觉得,孩子处处“反抗”“叛逆”“不听话”,其实不是,他们只是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了,这不是好事吗?我们的一生,不都在寻找我想要的是什么吗?可惜,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孩子给“训斥”了。


图片来自网络


阶段四:孩子可以用简单句描述计划并完成: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孩子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语表达他的意图计划,并且去实施。例如,“想去游乐场”“想要牛奶”“想搭个房子”“想做个蛋糕”“想和姐姐一起”,并且实施。这些简短的话,表明了孩子想去哪儿,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想和谁在一起,这些都是他们的目标意图,而且一般他们也都会实现。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拒绝孩子的这些要求时,他们会大哭大闹。因为他们有很强烈的愿望做这些事情,但是很多情况下,大人没有过多解释的情况下,就粗暴的拒绝或者训斥。“从上面下来,摔着你怎么办,快点下来!”“不去游乐场了,该回家做饭了。”

他们有强烈的意图(计划性),但是没有付出实施就被人打断了,或者实施到一半就被人打断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孩子在游乐场玩儿,不愿意回家,是不是就好理解了,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

换位思考,我们今天有计划做什么事,总是有人打断做不成,我们心里也会一直憋着火儿。


图片来自网络


阶段五:孩子可以制定两个或多个不相关的计划并执行: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计划有好几个,而且计划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关。比方“我想先去玩滑滑梯,再去同学家玩,最后回家吃饭。”三件计划就互不相关,最后孩子确实也都做到了。

“我今天要先做个米老鼠,再玩黏土,最后剪纸。”这三个活动计划也毫不相关,孩子确实也是按照计划,玩了下来。

从这个阶段,就开始有一个问题,如果之前的四个阶段,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有的孩子可能只有计划的很好,执行的时候就执行不了。我们之前定义计划力的时候,不仅仅有意图目标,还要执行。

如果孩子不能执行,他就仍然属于上个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有意地从两个独立计划出发,引导孩子两个都执行。慢慢再扩展到三个。后面详细讲。


图片来自网络


阶段六:孩子花费很长时间(至少20分钟)来实施计划:上面那句“我今天先做个米老鼠,再玩黏土,最后剪纸。”是噗噗昨天的活动路线,但是她不是提前说出来的,也就是她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随机做了这三件事,所以她的水平应该是在第四阶段。

即使她明确说出来这个计划,并且实施,她也到不了第6个阶段的原因是,她每个计划的时间都比较短,都只有十几分钟(对于她的年龄来说,也是正常的水平)。而且,她没有针对她的计划做扩展,去补充想法等等(认知能力达不到)。

做米老鼠,我们俩一起,我还没有最终做好,她已经觉得她实现目标了,米奇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她自己画的)、有耳朵。她就将兴趣转移到黏土上面去了,用黏土做蛋糕。做了一会儿,可能我还在忙着做米奇,没有配合她,她又去拿起剪刀,剪起各种形状来了。

阶段6要求孩子的具体实施计划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还需要孩子完善他的想法和计划,如果有新想法或者其他人加入,计划也要及时调整等等。因为计划有时候确实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比方,大一点的孩子往往会非常有主见,他要玩什么游戏。“我想搭一座城堡,很多小动物住在里面。”孩子开始搭建以后,会根据积木的数量和形状,调整他的城堡的大小。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加入,他们还会拓展游戏,比方一个当主人,一个去做客参观城堡等等。整个游戏过程不少于20分钟。

对于成年人,这也是一种启示:很多成年人都是经常做计划,经常不执行。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做的计划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然后就觉得自己很失败,就放弃了这种“先做计划后执行”的习惯。

其实,应该没有人总能按照计划完全执行吧,随着实际情况调整计划,本来就是计划的一部分。特别是刚开始应用这种方式的人,更应该多鼓励自己,“我已经进步了,我比之前好多了”,慢慢实行起来,给自己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阶段七:孩子计划一个项目,需要两天或者更多时间才能完成:孩子制定一个足够详细的计划,并且需要至少两天才能完成。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断进行或者扩展这项计划,直到达到最终目标。

比方,孩子要用各种小型管道模拟他在地下车库看到的,楼房里的各种管道。可能一开始他只搭建了一部分,随着计划的推进,不断需要购买新的管道或者搭建新的管道,搭建各种造型等等。最后完成了。

所以,有时候孩子的作品没有完成,是不是一定要收起来摆放回去,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当孩子大一些以后,如果计划没有完成,老师或者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保留他们的作品,以便第二天完工。

到了这个阶段,环顾我们周围,如果幼儿园大班或者小学生有这个意识,父母一定要帮助保护并且推动。如果没有,也要开始思考怎么培养。



阶段八:孩子利用外部资源收集完成计划需要的信息

比方孩子想做关于北极熊的报告,他可能会先收集北极熊的相关信息,从相关的北极熊科普书上,从网页上,从老师和父母或者其他专业人员那里等等。再根据信息,整理成表格。再根据系统地表格,制作海报,或者制作模拟北极熊生存环境的生态模型等等。

这整个过程,孩子利用手头的各种资源,帮助收集信息,如果情况允许,也可以去实地考察。然后孩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去完成自己的计划。


图片来自网络


从发展阶段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前4个发展阶段,应该是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有的阶段。所以,孩子的计划力,其实他们一直都有,只是,很多时候被不知情的父母给抹杀了。

但是从第5个阶段开始,就会有孩子可能完不成。比方他会制定计划,但是实施不了。因为这是一种习惯,当几件计划同时出现的时候,就一定有人能够完全执行,有人不可以。我们可以从两个计划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做了计划“先玩积木,再画画”,就按照计划去实施。

当然这里是有技巧的,不是孩子不按照计划来,就开吼和负面评价,这样只会将孩子推得更远。我们今天不分享这部分内容了,下一次再分享。

这是一个坎儿。

阶段6是要求孩子能够专注于1个计划,并且不断完善计划,这也和孩子的年龄发展能力发展有关。父母要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拓展计划,专注实施。

阶段7是要求孩子的“工作”要有一定地持续度,孩子到达这个阶段,父母给孩子“安排”的活动,可以适当有一些难度。很多父母,是越长大对孩子可能“自由时间安排”越少(非结构化时间,我们之前讲过),结构化安排多起来,练钢琴,游泳,画画,乐高,机器人,作业,课外班......(这也是现实所迫)

简单来讲,结构化就是很多是由外界主导的活动非结构化是自己主导的活动。如果都是结构化外界主导的活动,孩子很容易有“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过这种生活”的疑问,虽然不一定能到达意识层面,但是潜意识里肯定有。所以,他们就会拖延,草草执行或者拒绝执行。

所以要留有一定的非结构化活动时间(孩子自己主导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引导孩子做他更感兴趣,有一定难度,不被外界评价的活动。孩子为了完成他的目标,去努力的整个过程,对他影响更大。

到了阶段8,很多孩子估计都上小学了。这个程度的训练机会就更少了,父母还是要有意识地在课下,和孩子多做一些有趣的课题。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这当然不是说必须的,毕竟一切都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如果没有精力做,也不用太自责,毕竟这就是孩子生活的现实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在自己目前的现实内,知道自己一直在努力,做到最好就可以了。不一定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

关于怎么具体支持孩子的计划性,下一次再分享。我觉得,看懂看清楚孩子计划性的发展阶段,就是最根本的。具体培养方式,肯定是在这个的基础上。

PS,这是我今天开的第三个话题,前两个写一半,都弃了,可能还要再想想。

还有,在介绍完发展阶段以后,我为什么要加最后那些内容。其实是在提醒我自己,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从哪里开始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噗噗就站在这个坎儿的边缘。也因为我自己是非常没有计划力的人,当然比原来好多了(这一句是在鼓励自己)。共勉!



图片来自网络;这句话有深深的焦虑在里面,其实过了一定人生阶段,这句话不一定合适

我又想起来一点,为什么小时候看起来孩子们的各项能力发展差异并不大,后来却差异如此显著。回顾这几个发展阶段,其实可以看出来,最开始,孩子都有本能,他们的本能带着他们一路发展。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需要更多意识上或者外界的引导努力。

前4个阶段每个孩子几乎都会经历,但是后来就需要意识上的努力与外界引导了。其实其他能力,也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当然,孩子先天条件过于优秀,可能受这个的影响会小一些。

今天就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