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床难、落地醒?崔玉涛帮你打包解决宝宝的全部睡觉问题

今天一早,就在群里看到一位妈妈求助孩子掉床了该怎么办。

有过类似经历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掉床那真是各种懊悔、自责和担心,心情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大家问过原因后才知道,原来最近她家孩子夜里睡觉总是不踏实,到早上时大人基本上都会被折腾的筋疲力尽,结果,今天天亮后孩子又自己爬了起来,然后“咣”,摔了。

看了她的遭遇,同情之余也让我感到,孩子夜里不好好睡觉,牵扯大人过多精力,这看似意外的掉床,其实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而且,即使意外能够避免,但是低质量的睡眠本身对孩子的大脑和身高发育也会产生及其不利的影响。

想来想去,不管怎么说,睡眠这件事都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

在《崔玉涛图解宝宝成长2——睡眠规律》中,儿科医生、著名育儿专家崔玉涛认为,睡眠问题可并不简单,甚至称得上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为宝宝培养出良好的睡眠习惯,得从睡眠时长、睡眠质量、睡眠规律、睡眠环境和睡眠习惯5个方面均衡发力才有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5个方面到底是什么?又该怎样去实际操作。

一、睡眠时长

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基础。人的生长激素大部分都是在睡觉时分泌的,所以宝宝的睡眠时间与他的身高息息相关。

而且,在睡觉时,宝宝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会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这会使大脑得到更多的能量和血氧补充,有利于促进大脑的快速发育。

同时,睡眠还能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孩子的精神状态,增强他的免疫力。

由此可见,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对他的身心发展有多重要。

那么,到底宝宝一天要睡多久才算是正常呢?

《崔玉涛图解宝宝成长2——睡眠规律》中给出了一个参考平均值:

新生儿:20~22个小时

2~4个月:15~18个小时

6~9个月:14~16个小时

9~12个月:13~15个小时

1~2岁:12~14个小时

当然,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性,上图只是一个参考值,具体孩子睡的够不够,我们还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和生长曲线来综合判断。如果上述三个方面都处于正常水平,就不用刻意去追求数字是否达标。

二、睡眠质量

除了要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还应该注意孩子的睡眠质量。

如果孩子的睡眠呈现出多段次、短时间和不规律的特征,那么即使总的睡眠时间够,但是这种低质量的睡眠还是无法保证孩子的发育要求。

人的睡眠主要分为两种状态:深睡眠和浅睡眠。深睡眠也叫非动眼睡眠(nrem),浅睡眠也被称为动眼睡眠(rem),顾名思义,浅睡眠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人只有处于深睡眠的状态时睡眠才是有质量的。

同理,孩子入睡后也会在深睡眠和浅睡眠之间交替切换。宝宝刚出生时,两种睡眠的比例大概为1:1,随着他的长大,深睡眠的占比会越来越高,这就是孩子长大后总体睡眠时间缩短,但仍然可以满足发育需要的内在原因。

从睡眠的两种组成形态中可以发现,降低孩子浅睡眠的时间,提高深睡眠的比例,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崔玉涛提出,最主要的是应该秉持一个原则——减少人为干扰孩子的自然睡眠,让孩子“睡整觉”。

一般孩子在满月后就具备了4个小时不吃奶的生理基础,因此在两三个月时孩子其实就可以睡整觉了。

只不过孩子在浅睡眠和深睡眠的切换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哼哼、翻身等行为。这时,不要急着去哄、去拍,或者是安抚和喂奶。

如果总是人为的干预,很容易让宝宝彻底醒过来,或者养成没有特定的安抚就无法进入深睡眠的习惯。

碰到这种情况,大人先不要急于回应,多观察观察宝宝的状态,如果宝宝动静越来越大,可以先检查一下宝宝睡觉的环境是否过热、过冷或者是否有排便的情况,如果这些情况都没有,可以适当地安抚宝宝,避免他彻底醒过来。

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拍得过重,也不要抱起来摇晃或者是唱催眠曲。这些都容易让宝宝产生强烈的记忆形成不安抚就不入睡的习惯。

三、睡眠规律

睡眠规律是指让孩子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睡和醒的模式。好的睡眠规律应该与孩子内在的生长节奏相吻合,同时,也符合家庭及社会作息的睡眠要求。

一般来说,新生宝宝的昼夜节律和睡眠模式都没有形成,睡眠比较不规律。到2~3月后,宝宝的睡眠开始显现出一定的规律,白天的小睡和晚上的睡眠变得相对固定,有些宝宝这时晚上已经可以达到5~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等到4个月以后,孩子的小睡会更加固定,一般每天在三四次左右,夜间的睡眠时间也会更长。

到七八个月时,大部分宝宝都可以在夜间连续睡5~6个小时,个别甚至能睡到10个小时。

1~2岁的孩子,基本上就可以固定为白天1~2次的小睡,晚上9~10个小时的睡眠。

为了帮助孩子建立上述良好的睡眠规律,我们应该区分开白天和夜晚的睡眠差别,并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加以引导。

白天要保持室内的嘈杂和明亮。很多家长出于让孩子能够安心睡眠的考虑,会刻意降低周围环境的声音。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这样不利于孩子区分白天和夜晚的差别。

在白天,只要不发出特别刺耳的声音,大人可以保持正常的活动。我们所处的环境并非绝对安静,如果宝宝长期在安静的环境中睡觉,会提高他对声音的敏感度,反而不利于他进入深度睡眠。

到了晚上,要拉上窗帘关上灯,家人也要尽量减少活动,为宝宝创造出相对安静的睡眠环境,这样可以让宝宝知道,晚上才是真正用来休息的时间。

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在夜晚,只要孩子没有自然醒过来,家长就不要去故意打扰他,包括叫醒孩子喂夜奶、对小动静过度反应、给熟睡的宝宝换纸尿裤等等这些做法都要避免。

按照上面的做法,一般在2~3个月,孩子就能慢慢形成昼夜的观念。

四、睡眠环境

不良的睡眠环境,会干扰宝宝的睡眠,降低孩子的睡眠质量。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崔玉涛图解宝宝成长2——睡眠规律》中提出,最佳温度参考值为24~26℃,湿度为40%~60%。在这种条件下,可以给宝宝穿上轻薄的长衣长裤,再稍加一条薄被就可以了。

我国幅员辽阔,想要做到合适,家长还得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通过观察宝宝的反应来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这里给大家一个小贴士,不要给孩子铺不透气的塑料隔尿垫,如果背部空气无法流通,即便孩子光着身子睡觉,背部也会热的出汗。

2.适宜的光线和声音环境。声音的要求前面已经说过。与声音类似,在光线方面,白天宝宝睡觉时,不要拉上窗帘刻意降低空间的亮度。而到了晚上,需要关掉所有光源,减少光线刺激。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强宝宝区分夜晚和白天的心理感知;另一方面黑暗的环境也有利于褪黑素的分泌。

如果确实需要照明时,可以准备一盏8W以下,具有调光功能的小夜灯,安置在床的水平面以下。

3.舒适的穿盖衣物。睡觉时,应该为宝宝选择舒适、宽松、透气和吸汗性都良好的被褥和睡衣。在穿盖多少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触摸宝宝颈背部是否温暖、干燥来判断穿盖的衣物是否合适。如果后颈部出汗了,说明穿盖多了,需要减少;如果颈背部摸着发凉,要适当增加。

4.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定期开窗通风或者使用空气净化器。

五、睡眠习惯

最后,再来说说睡眠习惯。想要提高宝宝的睡眠质量,除了要给他提供合适的环境,引导他建立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也必不可少。限于篇幅,挑几个书中重点的行为习惯介绍给大家:

1.分床。分床的好处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有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睡眠习惯。可是很多妈妈为了喂夜奶方便,习惯于让孩子睡在身边。其实,这样做会导致孩子总能闻到妈妈身上母乳的味道,无形中增加了吃奶的诱惑,最后成为孩子夜奶频繁的一个主要诱因。

另外,成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代谢物也很容易被孩子吸入,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还有人觉得,孩子在大人旁边睡会给他带来很好的安全感。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睡觉时经常喜欢靠着什么东西才能睡着,这来自于她在子宫时被包裹养成的习惯。而在单独的小床上,睡觉的空间相对比较小,反而能够给孩子带来强烈的安全感,也睡的更踏实。

崔玉涛建议,孩子在一出生就可以分床睡。可以将宝宝的小床靠在大床旁边,这样,既方便父母照顾宝宝又不会影响彼此的睡眠。

2.克服落地醒。落地醒不但让宝宝无法形成正常的睡眠规律也会影响成人的休息。崔玉涛提出,落地醒大概率是不良的哄睡习惯造成的。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改变哄睡方式来纠正。

比如,以前是抱着晃动入睡,现在可以减少晃动的幅度,等宝宝适应了,再慢慢改成抱着不动,再过渡到和宝宝一起躺下搂着睡,最后变成只是安抚轻拍即可。

这里有两个注意要点,一是要根据宝宝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节奏,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然后又开始反复。二是等宝宝进入深睡眠后再放下,一般睡着后20分钟左右,观察宝宝的手脚放松、表情安静时就差不多了。放下的手法应该是先放屁股再放头,每一步都要稳、要慢。

3.克服夜醒。频繁夜醒会降低宝宝的整体睡眠质量,而且夜间睡眠不足又会让宝宝白天补觉,结果恶性循环,反过来继续加重夜间的睡眠问题。

对于夜醒,我们得先分清楚导致夜醒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去改善。

最常见的情况,一般是夜间吃奶造成的夜醒。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在睡前为宝宝补充充足的奶水,然后,通过不断拉长两顿夜间喂奶的时间间隔,逐渐让宝宝断掉夜奶来解决。

二是因为白天睡觉时间过长。这种情况可以控制白天的小睡持续时间,一般来说,小睡应该控制在1~3个小时之间。如果小睡时间过长,可以采用温和的方式唤醒宝宝。同时,也要注意小睡的开始时间,要避开接近傍晚的时间。

对于夜间醒来的孩子,家长还要注意,尽可能不要开灯,也不要跟孩子说话,锻炼他自主“接觉”的能力。同时增加宝宝白天的活动量,避免因为宝宝白天没有消耗掉精力,晚上醒过来玩耍的情况。

孩子的睡觉问题,常见却不能忽视。崔玉涛的建议,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不但厘清了很多错误理念,也给出了全面合理的改善方法。希望这些理念,能够为你的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我」二孩爸爸,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理念践行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深度阅读爱好者。关注我,为你介绍育儿书籍,精选最新育儿理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