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哪位妈妈?您又是哪位妈妈?

小雨妈妈

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

守时的小雨妈妈第一个到达会场,班主任杨老师面色凝重地跟她说:“小雨妈妈,孩子的专注力不行啊,上课还会时不时地站起来,有时还自说自说,这既影响了我上课,也影响了同学们听课。”

小雨妈妈连忙道歉:“杨老师,实在对不起,回家我好好教育。”

整个家长会,她全程黑脸,脸前一直出现孩子上课时的情景。

家长会后,路上她越想越生气。回到家,她已怒不可遏。对着孩子劈头盖脸,一顿怒骂,孩子一脸的惊恐。

那天开始,杨老师会经常在微信上联系小雨妈妈,告诉她孩子在学校不好的表现,让她加强教育。

小雨妈妈“接到指令”后,总是对孩子严加管教,打、骂、关禁闭,十八般武艺,悉数上场。

孩子一次次从惊恐到流泪,再到哀求。

一年级期末,小雨的行规有了一定的改观,为此小雨妈妈被评为先进家长,她满满的成就感。

但小雨在学校的行为并没有多大改观。

二年级家长会。

小雨妈妈不好意思再第一个到场,但家长会后,还是被杨老师叫住,语重心长地跟她谈话:“小雨妈妈,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小雨的管教啊。现在已经是二年级了,一二年级是养习惯的关键期。”

小雨妈妈点点头。

家长会后,她拉过孩子:“小雨,新的一年了,你打算怎么做啊?”

“妈妈,我在学校会好好表现。”

“说具体点!”

“嗯,上课好好听……”小雨只吭出一句。

“就这一项?”她又气不打一处来。

拿过纸、笔,写下满满一页在学校不能出现的情况。并恶狠狠地说:“这些都不能做!”

小雨胆怯地点点头。

这张纸成了衡量小雨行为的重要文书。

每天,她只要从老师那里了解到小雨有上面的不好行为出现,便会严厉地批评、惩罚。

一个期末下来,老师们都说小雨进步大了,不好的行为越来越少。大家都恭喜小雨妈妈。

但是小雨妈妈这一次却高兴不起来,她发现小雨在家里,越来越不愿意说话。总喜欢一个人做自己的事,做着作业也自言自语。

暑假,学心理的同学来家里做客,回去后,给小雨妈妈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老同学,你要注意跟小雨的相处方式,孩子看着过于内向,有点自闭倾向。

伟伟妈妈

伟伟入小学第一周,妈妈在上班的时候,收到老师发来的微信:“伟伟妈妈,入学一周了,孩子上课总是爱走神,今天还站起来跳了,这样影响同学们听课。”

伟伟妈妈眉头一皱:“熊孩子!”

她赶忙跟老师道歉。

晚上回到家,她没有急着去责怪孩子,而是等晚餐后,她邀请孩子去散步。

路上,她对孩子说:“伟伟,今天妈妈给妈妈发来消息,夸你进步很大,这一周,你每天都努力去认真听课。是吗?”

“是的,妈妈。第一节上课,老师就说认真听讲很重要。我很想认真听,但是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今天我还站起来跳了几下。”

“站起来跳?”

“对啊,妈妈。”伟伟偷偷地瞄了一眼妈妈,接着说:“但是我只跳了三下,想起来我是在上课,就赶紧坐下了。”

“哦,你在主动的控制自己。”

伟伟妈妈意识到,孩子虽然在课堂上蹦跳不对,但是孩子已经意识到这样做不恰当,并在努力控制自己。

她没有批评伟伟,而是跟他讨论了,下次再跑神了怎么办。他们达成一致:带张空白纸去,如果不想听课了,就在纸上涂涂画画。

她随后也跟老师,告知她和孩子达成的一致。

但老师并不赞成:“孩子上课不听,还在纸上乱涂乱画。这样不利于培养他上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伟伟妈妈这样回复:“老师,你说得没错,我完全赞同。但是我想伟伟需要一步步来,我们先让他做到不干扰课堂教学,再慢慢让他学会认真听讲,好吗?”

老师很久后才发来消息:“那就试试看吧。”

之后的每天晚上,伟伟都会和妈妈讨论第二天上课的问题,妈妈会想象出各种状况,来和伟伟讨论应对方法。

伟伟干扰课堂的事情,从次数减少到慢慢地不再发生。

而伟伟妈妈也时常发信息向老师表达感谢。

但伟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出现,跟小朋友起冲突啦,考试不认真做题了,等等。

伟伟妈妈每次从老师那里听来这些消息,她都会先自行消化一下,然后再去面对孩子。

她曾经被老师叫到学校,让她把孩子带回家严惩。但她并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惩罚孩子,而是选择跟孩子用语言沟通。

沟通之后,她都会把了解到的真相:孩子行为背后的语言再如实告知老师。

因为她深知:老师的方法在“案发现场”——学校没有效果,离开现场,在家里实施更不会有效果。

孩子需要的是引导,最有效的教育是鼓励,而不是惩罚。

在妈妈的“保护”下,伟伟在上课跑神时去把回家作业或者后续的课堂作业提前做完。

伟伟就这样从一年级的“多动症”孩子,到二年级的学习标兵、三年级的三科面试生、体育标兵。四年级被全班推选为班长,五年级被学校推荐直升一所名校。

亲爱的妈妈们,您想成为哪位妈妈?生活中,您又是哪位?

家校共育的真谛

家校共育的路上,家庭教育应为主导。

现在的教育提倡家校共育,但现实是往往老师在做主导,或者学校教育在做主导,但真正了解孩子的恰恰是父母。父母不应只是一味地被动做老师的“帮凶”、助手。而应该是引领者、领路人。

帮老师做到因材实教。

我们要面对僧多粥少的状况,也要理解老师无法做到关注每一位同学,他们没有充足的精力去对每一位孩子做到因材施教。

父母应该主动跟老师联系,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肯定老师工作,感谢老师的付出,跟老师一起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深度理解自己的孩子

父母应该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孩子的每种行为都有目的,都是一种倾诉,父母要有倾听、解读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要引导孩子说出来。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都不会酿成大错。

父母也为孩子所有的想法、行为找到一个出口。

比如像伟伟妈妈,上课跑神时让他做点自己的事,不干扰课堂;

上课抠橡皮,可以跟孩子约定下课或放学后再抠;

在学校乱发脾气,可以跟孩子放学后玩枕头大战游戏。

父母难做,多管一份,会惹得孩子的烦感,少了一份应有的管教,又会放任、纵容孩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