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孩子网瘾,需家长陪伴教育,更要遏制游戏经营商“抢孩子”

“我孩子的成长与游戏分不开,看别人打吃鸡,竟然写成了论语式的攻略,他全班同学都在讨论游戏,如果一点不懂游戏,孩子会不合群,甚至会成为异类”最近,一名家长在唯头条上@我,谈到孩子深受游戏、电子产品所困,不到九岁就近视400度,十分痛苦,担心游戏荒废孩子学业,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亲子关系。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染上网瘾,已经成为很多我国家庭最头疼的问题,而且,这也已经变为一个社会问题,不少问题少年,欺凌同龄人,违法、犯罪,与他们玩的游戏充斥着色情、暴力内容有关。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这其实针对的就是未成年孩子用智能手机上网、沉迷游戏的问题。

但是,禁止未成年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是很困难的,毕竟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新时代。比较现实的选择是,禁止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在校园之外,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这难以禁止,要避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产生的危害,主要需要监管部门、游戏开放商和运营方、家长(监护人)各司其职。未成年学生当前出现的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这几方面都存在责任缺位的问题。

简单来说,家长要通过陪伴教育,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而要让家长的陪伴教育有效,需要监管部门监管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玩游戏,最好的状态是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做到这一点,家长不能片面的禁止孩子任何游戏都不接触、都不能玩,对游戏好奇的孩子会对家长的“禁令”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背着家长偷偷玩游戏,并抓住机会过足瘾。有的“乖乖孩”跑到网吧打游戏染上网瘾,令父母不解,但却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为此,家长要学会监护、引导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对孩子进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在使用过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识别不良网络信息,以此引导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并和孩子多交流、沟通,发展孩子更广泛的兴趣,比如一起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使用安排在学习之中。调查显示,很多学生除学习之外,其他的时间大多在网上度过,除了上网打游戏,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

我国有的家长,并不禁止孩子玩游戏,而是把上网、玩游戏作为“奖赏”,或者(在自己很忙时)“打发”孩子的手段,但由于缺乏陪伴教育、指导,也容易导致孩子沉迷游戏。常见的就是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就玩游戏,而他们的手机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买的,本来是为了平时沟通方便,也让孩子“高兴”,但家长根本没有陪伴、指导,孩子很容易受游戏诱惑,而无法自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发布《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指出,成瘾游戏、邪恶动漫、低俗小说、网络赌博,附生蔓延,危害孩子健康,亟须大力防范,倡导全体家长,恪尽父母责任,与学校共筑防范之堤。

而陪伴教育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是在和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抢孩子”。按照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规,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经营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控制玩游戏时间,但是,游戏经营商为逐利,注册审核形同虚设,防沉迷系统变为摆设。还有,国家明确规定,经营性网吧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可是,现实中,很多网吧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会感觉孤立无援。

显然,单靠开发商和经营商的良心发现,自觉纯净未成年人的上网、游戏环境,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强化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去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制定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要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探索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等,这就是从监管角度,给未成年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在具体落实时,不能由经营商“自我审查”,像建立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制度,应该由监管部门组成专业委员会,审查所有游戏,从保护未成年人出发,要求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必须按规定进行提示,并根据游戏适合的人群,进行注册审核、使用管理,如果游戏开发和经营商不执行,则处以重罚。

网络游戏对我国下一代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治理未成年孩子网络成瘾问题,不能再只是坐而论道,而必须身体力行。

孩子玩游戏,最好的状态是适当乐于其中,而不沉迷。做到这一点,家长不能片面的禁止孩子任何游戏都不接触、都不能玩,对游戏好奇的孩子会对家长的“禁令”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容易背着家长偷偷玩游戏,并抓住机会过足瘾。有的“乖乖孩”跑到网吧打游戏染上网瘾,令父母不解,但却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为此,家长要学会监护、引导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对孩子进行“陪伴教育”,包括和孩子共同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在使用过程中教育孩子控制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识别不良网络信息,以此引导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并和孩子多交流、沟通,发展孩子更广泛的兴趣,比如一起进行户外体育锻炼等,而不是把孩子所有使用安排在学习之中。而陪伴教育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是在和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抢孩子”。按照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规,面向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经营商,需要建立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注册,控制玩游戏时间,但是,游戏经营商为逐利,注册审核形同虚设,防沉迷系统变为摆设。为此,必须加强监管,监管部门监管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