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婴幼儿会混淆吗?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家里接触不同的语言/方言,会让孩子的“语言系统”混淆——如果孩子说的一句话里混进了好几种语言/方言,是不是意味着他会糊涂?在Stella Christie教授的家里,孩子会接触到波兰语,印尼语,中文,她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Stella Christie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学术研究顾问

我2岁零6个月的儿子前两天突然对我说了这样一句特别的话。这句话中他用了三种语言——“nie chcę”(我不想要)是波兰语,“makan”(吃)是印尼语,“米饭”是中文。这种语言的混用经常发生在他的身上,一些好心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会问我:“你不担心这种情况吗?他的脑子不会有问题吗?”

孩子混用不同的语言就代表Ta混淆了吗?

科学研究否定了这种说法。接触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婴幼儿从很早开始就能区别这些不同的语言: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不同语言。那么孩子是如何区分不同的语言呢——即使这些语言非常相似?这个问题我改天再讲吧,我在清华大学教一门相关的课程。但是我们能自信地说,人类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学习技能,这种技能可以让婴幼儿的大脑区分不同的语言。

如果孩子并不是混淆了各种语言,为什么要混用呢?

在一个句子中混用各种语言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结果。像我一直在学习中文,但昨天在我的一个讲座上,我说“这不够,我们需要empirical evidence!”没错!我混用了英文和中文,但是你们不会认为我会混淆这两种语言。我这样说只是因为我不知道“empirical evidence”这个词的中文怎么讲。(当然,现在我知道了!)同样的,多语言的儿童有时候也会借用不同语言的词汇,因为他们不知道某个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应该怎么说。或者,即使他们知道那个词汇,也有可能一时半会儿给忘了。比如,下周在讲课的时候,我很可能会再次在我讲中文的时候混用“empirical evidence”因为我可能会再次忘记“实证”这个词。所以,语言的混用并不代表混淆,相反,这是具有创造力的象征——儿童能创造性地进行言语交流,尽管他们的词汇还很有限。

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能说一种孩子平时听不到的语言,那就和孩子说这种语言吧!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京而你能说上海话,或者你居住在伦敦而你的母语是普通话,那么请和孩子说你的母语(方言)。这样,你的孩子能尽早获得多种语言环境的好处。许多科学研究揭示了双语(或多语言)的认知优势,关于这一点我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详述。所以,家长们,你需要做的仅仅是自由自在地用你的母语跟孩子说话。

我只会说“方言”,我应该教孩子“方言”吗?

当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语言”和“方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任何一种说话的方式——无论是像法语这样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语言,还是像上海话这样的地方话,都能带来认知优势。如果你恰好能说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别浪费了你的语言能力,教教你的孩子!除了认知优势,你的孩子还能更好地了解相应的社会文化,理解他人的观点、想法和意图(Bialystok & Senman, 2004)。

我的丈夫来自越南,而我来自福州,我们现在生活在北京。我们应该跟孩子说什么语言呢?

你们应该在家说越南语和福州话,孩子会在学校学会普通话。请记住:学习你的母语,孩子只能依靠你(或者可能你的父母)的教育。如果你不说你的母语,你的孩子永远也学不会。

这就是我们家的平日的交流方式:我的丈夫对儿子说波兰语,外婆对他说印尼语,他白天在一家说中文的托儿班,而我对他说波兰语和印尼语,这样他接触到波兰语和印尼语的机会均等。我们的孩子能理解并运用这些语言,我们也竭尽所能地鼓励他。对于我们来说,孩子能够掌握我们最熟悉的、最好表达我们的感觉的语言(或方言)是意义非凡的事情!

(邵率、高杨、柴博嵘、马秋晨、吕金云 译)

参考文献:

Bialystok, E, Senman, L. (2004). Executive processes in appearance-reality tasks: The role of inhibition of attention and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Child Development, 75(2), 562–579.

Byers-Heinlein, K., & Lew-Williams, C. (2013). Bilingualism in the early years: What the science says. LEARNing landscapes, 7(1), 95.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儿童认知研究中心”,原标题为

语言的混用:“Nie chcę makan 米饭!”,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原文。

如果您对本篇文章感兴趣,欢迎关注公众号“儿童认知研究中心”!

关于

现在,来自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几位发展心理学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儿童认知研究中心”!我们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儿童的学习和认知发展——简单来讲,孩子从很早就开始探索世界,而我们的研究聚焦于这些学习过程背后的认知机制。相信无论您是科研人员、父母还是教育参与者,都将从我们的研究中有所收获和启发!

研究团队

Stella Christie教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Stella Christie博士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长聘副教授。她出生于印度尼西亚,200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加入清华之前,Christie博士在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担任终身副教授。在清华大学,Christie教授是儿童认知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同时也担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的兼职教授。

伍珍

伍珍教授,首席科学家

伍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研究主管,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伍珍于2009年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心理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与教育。近年来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从社会环境、家庭养育、学校教育、个体差异等角度探讨儿童社会认知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王莹

王莹教授,首席科学家

王莹博士是清华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王莹博士于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心理学,重视儿童早期言语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王莹博士的研究关注儿童早期读写能力习得和干预,双语儿童的言语学习,儿童早期执行功能的发展,以及孤独症儿童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研究兴趣

儿童如何学习语言?

语言学习如何影响认知发展?

儿童如何成为具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

儿童如何认识和推测社会环境与社会准则?

还有许多问题帮助我们了解思维的起源与发展。

我们期待与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发展科学的无限可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