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带你看透孩子——揭秘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

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博弈中,更多的体现在言语和肢体上,而行为往往是心理所支配的,知彼之心才能降得住他们。人的心理总是错综复杂的,怎么样才能去突破他们内心的防线呢?本文就几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展开,给出一些建议。

01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酸葡萄效应,顾名思义就是得不到的总是觉得略次一等。这个现象在孩子群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举个例子,小红天资聪颖,但是考试虽然是中上游,但是总是未将真正的实力发挥出来,做不到名列前茅。而小红的爸妈也很纳闷,自家的孩子这么聪明,怎么就拿不到第一名呢?

每次考试完后,小红总是说试卷很简单,给了家人很大的信心,觉得这波稳了。但是成绩出来后却被隔壁家资质稍差点的小孩碾压,而小红却总说"我太粗心了,明明都会做。我比她聪明多了,她只是运气好而已。下次出点难的题,我肯定比她高。"相信不少父母都会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恨铁不成钢,总有点痒痒的。听完后也就姑且相信孩子说的是由粗心导致的。而一次次地鼓起希望,但却一次次被泼凉水——孩子每次考试都发挥不好,结果成绩越来越差劲。

不得不说,家长一开始就被骗了,孩子发挥不好的说辞真的可信吗?这不就像是平常大人爱面子的表现吗?接不到一个好项目、找不到一个好工作,就会挑剔那个项目或者职位的缺点,说自己的才能在其中得不到充分地发挥,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责怪孩子不争气,其实是没有认识到你自己和孩子都有一样的心理。

认识到这一点后,要做的并不是告诉孩子你有这种酸葡萄效应,而是调试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这种心理是人皆有之的,不再在孩子出现这种效应之后不由分说地责怪他们。当然不要责怪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个前提。因为无数次的经验已经证明,这样的批评简直是白费口舌,当然也不能体罚。

真正的方法就是在孩子说出类似的话的时候,就马上去验证她的话是否可信。试卷是真的太简单了吗?还是她太粗心了?或者说她根本没有认真的复习。验证的方法不一,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孩子出现这样的心理有先天的因素,也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

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找借口为自己的失误而开脱,更不能以打压他人或看不起任务的方式来欲盖弥彰。可以和老师多交流,和孩子多沟通,让他知道不能够因为成绩而损毁内心的正直和纯洁,爸爸妈妈是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

02 得寸进尺也"有理"了?

当朋友找你借钱的时候,第一次借1元钱,你会觉得这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所以没有心理负担;第二次借10元钱的时候,你仍欣然接受了;第三次借100元时,你仍然慷慨解囊;但第四次的时候,朋友突然狮子大开口,找你借1000元,如果你经济情况富裕,你也会掏腰包,但是如果你经济水平一般,你就会犹豫,认为朋友也太过分了吧。

而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或者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无独有偶,你可以发现这个效应在孩子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你为了哄他乖乖打针,你会给他买一根棒棒糖。而在第二次打针或者你要求他去做他特别不想做的时候,他会要求你买冰淇淋。一旦他发现了自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父母没有多大的犹豫的时候,他欲望的魔爪便会伸向更大的东西,譬如一套变形金刚、一辆自行车。

父母本来是想用这种方法让孩子听话,却让孩子的变本加厉所反噬,形成一个"听话——满足——听话"的闭环。欲望总有填不满的时候,父母会一下子爆发,不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候孩子就会大吵大闹、不再配合。

虽然孩子不懂心理学,但是人性的弱点却总能被他们抓得死死的。酿成这个结果,说实话父母都会崩溃,因为罪魁祸首就是自己呀。好心办成了坏事,这是谁都不希望的。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 首先,用诱惑去让孩子做一些必要的事的初心是好的,但是要占据主导权。一开始是父母先答应给孩子些什么,之后孩子学会谈条件来获得自己要的东西,但是不能让孩子很快就有自己的选择。比方说,你第一次给他棒棒糖,第二次依旧给他棒棒糖,第三次还是给他棒棒糖。直到这种方法不好使了之后,再换一个价格相近的东西,而这个东西不能由他做主,因为孩子对价值的概念较为不清晰,他可能从糖果一下子跳到索要小汽车。

2.假如你已经管不住他们的欲望,索要的物品已经在小汽车这个阶段的时候,你就可以试试倒回来。给不了小汽车,给个文具盒,文具盒也不要的话,换成冰淇淋,冰淇淋再不要只剩棒棒糖了,如果他连棒棒糖也嫌弃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孩子们会觉得有总比没有强。

03 爸爸妈妈,夸夸我

当下时兴的"夸夸群"让人又羞愧又觉得很刺激,一个人可能表面很严肃,实则在夸夸群里卖萌、"卖惨"求夸。不得不说,夸奖的确会让人心花怒放。而对孩子来说,一定的夸奖会让他们更快更积极向上地成长。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而我认为这种效应也普遍适用于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和偶尔吹个"彩虹屁"的话,孩子就能够从这些话语中接收到源源不断的暗示,相信自己是有坚强的后盾的,自己在某些方面是有着突出的才能的,这将激发着孩子去展现自己,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拥有自信的力量,获得一种不断前进的动力,拼尽全力达到期待,不让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

很多家长并没有利用好这个效应,尤其是中国式的父亲,大多是虎爸,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歪理,没有给孩子一个肯定,只是一味地挑刺,这里做得不够好,那里还差点火候,久而久之,可能孩子的能力真的比一般人高了很多,但是内心依然是自卑的。尤其是在面对外界的期待时,不够相信自己是能行的,没法鼓起勇气去接受任务,因为在心理会重播着父母的批评——你不够好,你不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因此,给孩子适度适时的鼓励和赞美对孩子能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以下有两点建议:

1. 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告诉他,"你能行!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遭遇挫折的时候,怕的不是没有人和自己感同身受,而是没有人给到自己继续坚持的理由和力量。钢琴家郎朗曾被老师判定为"没天赋",差点放弃弹钢琴,是他的同学们写了信让他重拾信心,是学校的声乐老师特意让他弹奏莫扎特的曲子后发现自己有能力。比光辉时没人分享更加可怕的就是黑暗时独自走过然后停住脚步。鼓励犹如夜晚的星辰,可以让孩子知道有人守候,而不是孤军奋战。

2.当孩子有了成绩之后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称赞他,但是称赞的程度要依据孩子的性格而定。外向一点的孩子只需要一点点赞美,就笑得和盛放的向日葵一般,太多的称赞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骄傲气焰;而内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赞美,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去问你自己表现得好不好,父母要主动地给他肯定,让他相信自己是很棒的,可以大大方方地表现自己的能力。

文末,笔者希望自己的拙见可以让家长们有所裨益,培养出热情大方、积极向上、谦逊有礼的孩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