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你做个“不乖”的小孩

"

记忆当中个,我父母对我管教一直很严,大概因为我是个“刺头儿”的原因吧。

小时候,别人家的小孩都乖乖听妈妈的话,在家学习、帮忙做点家务,就我大中午不睡觉,爬山、玩水,各种不消停。

主要我还是个很又带动力的小头头,啥时候屁股后面都有一堆“小兵”,只要我不说结束,一般都得等各家家长亲自出来“请”,才能把我的“小兵”们一个个带走。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说我的主意很正,如果说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可能担心我会误入歧途,所以在我们姐们中,妈妈对我超级严格。

我们家是“慈父严母”型家庭模式,通常我妈妈一个眼神,就会让我们内心惶恐不安。所以,当她很严厉制止我某些很执着但不好的行为时,我也只能默默忍下去。比如翻墙去摘点儿别人家树上的苹果或者顺手牵羊的摘几个人家的玉米……有时候我会不顾场合,对一些长辈出言不逊,这个是我妈妈最讨厌的行为,没有之一。

我妈妈最看中礼节问题,所以最不能忍受我们姐们对人没有礼貌,尤其是我。

我从小很有“打抱不平”的爱好,遇到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无论真相是怎样的,总会自以为是的为所谓的弱者强出头,结果就是把人弄得很尴尬。当然回家之后就是一顿挨批。像我妈妈那种一个眼神可以杀掉我们的角色,一顿臭骂完全可以让我不敢再犯。

但其实,造成我是个“刺头儿”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个性外,还有我父母的“纵容”。


我从小就喜欢拿着粉笔或者其他可以写出字的工具在我们家墙上乱写乱画,但是从来不收拾。我爸爸就很烦我这个毛病,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就说我了。我妈妈听见后,就跟我说,我这个乱写的毛病确实不太好,然后专门给我弄了一大块的水泥板,说是那块地方就专属我了,可以随意让我涂画,但是其他不属于我的地方就不能这样做了。

还有我有一段时间超级喜欢拆东西,把我爸爸抽烟要用的好打火机一个个拆掉,被我爸狠狠的训了几次,我妈妈说她喜欢就让她拆一下怕啥,等她拆的没意思不就不拆了。诸如此类在别人家里早被“男女混合双打”的事情,在我们家总是被我妈“纵容”,所以我这“刺头儿”就越来越严重,到现在还没改。

当然,我这个“刺头儿”也从来没得到过啥表扬。无论在妈妈嘴里,还是邻居阿姨嘴里,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XXX上课听话被表扬了,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回来,自己主动做完作业都不用家长操心,XX家孩子可听话了,每天帮着大人做XXX……

这种“乖宝宝”从小我就不喜欢,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我变成个“刺头儿”;另一方面是,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实在太无聊,感觉没半点激情

在看过日本作家加藤谛三《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这本书之后,终于让我对“乖宝宝”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加确认,我当个“刺头儿”还是很正确的选择。


因为做一个“乖孩子”被表扬,不是你本来就很好,而是因为你的做法符合家长的期待,而真实的你一直被压抑着,不敢有所泄露。


乖小孩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眼中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我邻居有个姐姐,高中复读了几次,后来成了我学姐,我高一她上高三。每次放假,只要是我们俩同时回家的日子,就是我被说的日子。

那个姐姐超级喜欢学习,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只要有时间就是学习。我呢,只要有时间就是玩,要不就是坐在电视前嘻嘻哈哈。

妈妈每次串门回家,我就被说一次。你看人家那个姐姐,虽然人家现在高三了学习压力比较重,但你回来就不能学习一下么……

后来,我学乖了,回家拿本书,在妈妈面前装着一副好好学习的样子。因为我妈妈会觉得在学校已经很辛苦了,回家学习一会就好了,应该多休息。

所以,我发现这个“套路”后,就每次认真学习1小时左右,然后就可以不受约束的看电视、玩了。

加藤谛三在《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书中写到: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历经各种尝试,找出一套方法能让自己得到想要的事物。

那个姐姐想要的是成为父母眼中刻苦努力的孩子,所以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而我的目的是实现能够在休息天看电视、玩耍的目的,所以假装学习。

但是,乖小孩,真的和看起来一样乖么?


乖小孩真实的模样

接着说回那个刻苦努力学习的小姐姐。等我们都开始工作后,有一年回家在一起聊天,就聊起我因为回家不学习被妈妈讲的事情。那个姐姐就说,虽然我是在那里学习,但其实脑子想的根本不是书上的内容,而是周围人在说的事情,电视里正在播的内容……

她为什么不能放下笔,认真的加入谈话,或者看电视的行列里呢?

因为家长不喜欢


弗洛伊德说过:“所谓人类的成长,就是自我满足,就是面对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时,是否能心平气和。”这不仅是人类的成长,还可说是自我的确立。当自我完整了,就不会因他人的一举一动,动摇不安。

而这些乖孩子,他们对父母充满着畏惧,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家长的关系,所以只能用自己所认为的乖巧姿态去迎合父母的喜好。

作为孩子的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不好表现被父母责备,也害怕自己因为看电视或者谈话,最后成绩不理想,被父母说,所以假装自己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因为即便最后成绩还是不理想,但自己已经表现的很好学了,所以家长也不会过多责备。

这些乖孩子,压抑着真实的自己,不敢让它泄露出来一点点,唯恐真实的自己被父母不喜爱。

对人类来说,从孩提时代养成的形态是很容易维持下去的。因此,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成人后也不会改变。

当他们长大进入职场后,不会处理与同事、上级的关系,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人云亦云。在他们看来不表态就是最好的表现,而在别人看来,这个人毫无主见。

他们表面上对于上级、同事的每一个安排都很满意,实际上心里却各种鄙视、谩骂。当这些负面的情绪不断累积,终有一天会冲破那个乖小孩的面具。面具下,真实的样子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当乖小孩撕开伪装的面具

被爱的思想与攻击性情绪纠结在一起,最典型的呈现就是“家暴”。


我邻居的小姐姐,长大之后没有变得那么极端暴力攻击自己的父母,但是她跟她父母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完全不再是之前那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了,有时候还会出言不逊。

这几年,好几例弑母案件发生,无一例外这些弑母的孩子们,在周围人、老师的眼中都是乖小孩,但是为什么,他们还会做出这种令人发指的事情?

因为缺爱

父亲常年不在家,或者有的已经不在人世。母亲一人肩负起挣钱养家的责任,难免对孩子关注不够。而这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表面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主动帮忙分担家务、照顾好自己;内心却早已对这个自己无止境付出而又毫无改变的家恨透了。

表面的乖巧、真实的阴暗,长时间的并存已经让这个人变得心理扭曲,即便弑母、暴力伤害父母,仍旧无法摆脱,因为他们一直以来渴求的来自父母的爱,一直都没有被满足。

很多人,长大之后,不想再让自己陷入这种扭曲的状态。可是因为从小养成的已经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总是会在他想改变时,又一次把他打回原形。

难道乖小孩的面具,永远都摘不掉了么?


怎么摆脱乖小孩的面具

无法摆脱乖小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承认曾经的自己那么谄媚、阿谀奉承,那么不堪。

但其实,无论是“乖小孩”,还是“刺头儿”,哪一个不是从不堪一步步走过来的?

没有过去自己的付出,无论是让你感到自豪的付出,还是羞耻的付出,又怎么会有现在的自己?

我若盛开,蝴蝶自来。与其竭力遮掩自己的缺点,不如大大方方展示出来。刻意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只会让人觉得虚伪和做作,真实的人格反而能吸引到与你兴趣相投的人。

把耗费在谴责自己的精力,用去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这不仅能让自己更有自信面对他人,还会对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

加藤谛三在《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的末尾告诉我们:

请大家记住:无论生在何种家庭,在哪颗星的看顾下,你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于不幸的环境,还是要思考如何活得幸福。

生于不幸的环境,我们无法再做出改变,但是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依旧可以选择。

曾经的不幸,曾经的迎合,只能说明我们遭受过苦难,明天的幸福需要我们亲自去创造。

“乖小孩”的历史已成过去,现在可以抛开这个面具,做那个“不乖”的真实的自己了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