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随身佩剑,他的功夫有多高?答案超乎意料

公元前221年,灭六国、逐匈奴、平岭南、筑长的秦王嬴政自认为“功盖三皇德超五帝”遂自称“始皇帝”,史载在秦帝国在始皇帝嬴政的执掌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而秦始皇也将历届秦国君主的文治武功推上了时代的巅峰。

秦始皇既然开创了封建社会帝王文治武功傲人的雄图霸业,那么他个人综合格斗水平又是什么阶段呢?

我们知道,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由西部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山东六国眼中的“虎狼之师”,士兵打起仗来砍下敌人脑袋据以计功受赏,而根据1974年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看出,秦朝士兵在征战的过程中更是经常以悍不畏死的精神赤膊上阵,除此之外,韩非子也在他的著作《五蠹》中直斥秦国“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足见民间好勇斗狠风气的盛行。

而秦国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分封在附庸,后来秦襄公由于率军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在岐山以西,作为西周故土的岐山,在当时已被戎狄占领,周平王的分封其实就是一张开出的“空头支票”,秦国历代国君为了取得岐山之地,曾有三代国君战死沙场,秦人与戎狄为争夺地盘打了整整将近两百年,秦人骨子里的武力值始终处于爆表状态。

可见,无论从秦人民风好勇斗狠来看还是秦国历代君主亲临战场杀敌的景象来分析,秦国历届国君绝对不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

而正是因为秦民崇尚勇武之风,作为王族皇室的秦王嬴政自然打小受到了严苛的武术剑击训练。这从此后荆轲刺秦王的片段中可以看出端倪。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并剑指毗邻的燕国,燕国太子丹深知燕赵唇亡齿寒赵国既灭燕国断不可能独存的道理,于是以荆轲献图为名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头颅假意投诚秦国,秦王嬴政大喜设宴款待荆轲,而当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向嬴政时,秦王嬴政环柱而走,数次多开了荆轲手中的利刃,此后拔剑而出的嬴政砍伤了荆轲的大腿,荆轲便将匕首掷向秦王嬴政,而嬴政却很轻易的躲开了。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桥段是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的生动描述。荆轲作为燕太子丹的首席刺客,剑术和刺杀技巧想必不俗,否则太子丹也不可能让不会武功和刺杀技巧的人冒着巨大风险去秦国执行刺杀任务。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荆轲具备一名合格刺客的基本条件,那为什么最终还是没能完成太子丹交待的刺杀任务呢?以荆轲的话来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言下之意就是说自己没能完成太子丹苦心交付的刺杀任务是因为太想生擒嬴政了。这显然是荆轲为此次刺杀失败找的台阶下,试想一下,深入敌国执行刺杀任务,生擒对方君主并安然脱身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荆轲在临行前太子丹让其执行的是一击必杀的刺杀,而非生擒嬴政。

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分析,秦王嬴政在徒手面对手执利刃的荆轲面前数次躲开匕首的刺击,足见秦始皇武术功底造诣不凡,否则,不具备过硬武术技能根本无法及时快速躲避刺向己方的利刃。这就让我想起在前不久流行于网络的“当普通人遇见持刀歹徒”的话题,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拼命奔跑并疾呼警察蜀黍,虽然看上去有戏谑成分,但作为没有接受过任何格斗训练的普通人最明智的办法也唯有如此。

那么,我们来看秦始皇遇见荆轲时的表现。当荆轲近距离在秦始皇面前打开卷轴地图露出匕首时,面对以毫秒为计算单位的时间内,嬴政居然避开了直刺过来的匕首,并环柱而逃,后来荆轲被刺伤向嬴政掷出利刃,嬴政迅速的躲避开来,这一连串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足以说明秦王嬴政早年是受过严格剑击格斗技巧的,而受过此类训练的人身受未必见得有多高,但其遇见危险的避险灵敏度和反应绝对超出常人。

因此,综合种种迹象来剖析,秦始皇的武功虽然谈不上武林高手,但也至少是位“业余级别的武者”,否则,一旦不具备矫健灵活的避险击杀能力,续写一统六国的历史或将终止于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