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喜欢薛宝钗,批评林黛玉?

先引用下俞平伯先生的一段话。

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底兴趣,所以把《红楼梦》只当做闲书读,对于作者底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底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底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贾氏家世底如何华贵,排场底如何阔绰,大观园风月底如何繁盛,于是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把十二钗做他妻妾才好。

这种穷措大底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要做《红楼梦》底九品人表,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底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底同志。久而久之,大家仿佛觉得作者原意也的确是如此的;其实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总有“他们”汲汲于钗黛优劣之争,抱着那些对红楼人物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却不愿静下心来研读文本,体味曹公的悲悯怜爱,真是应了红楼开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

“他们”隐约知道宝钗“珍重芳姿”的端方自持,却不知道她写下“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通透以及看透人世后的冷寂。这个如心思如雪洞一般透彻的女孩子,有几人能真正理解她的无奈与志向?又会有几人可以走进她绚烂至极却终归于平淡乃至枯索的内心世界?

至于黛玉,“他们”知道她爱使小性子、爱流泪、爱怄气,却哪知道黛玉待人也是周到而不失礼数的,与宝钗解开心结之后便立刻真诚相待、无所猜疑。更不知道黛玉理鬓微笑问宝玉有无“暖香”时的娇俏可人。心中知道世俗的法则觉绝不世故,这正是黛玉的可爱之处。

《红楼梦》知名度太高了,以至于它不得不成为一种人人都可讨论的大众文化,而不再是一部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然而,为了便于理解,大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贴标签。《三国演义》《水浒传》就很适合贴标签,忠就是忠,奸就是奸,黑脸白脸就是这么分明,几百年都这么下来了,还能有错?后来流行起来“翻案”,为曹操翻案的,就把曹操吹上了天;想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演义中那么神的,就把他贬成了心机叵测、独揽大权、刚愎自用的阴谋家。你看看,“人民群众”眼里就是容不得沙子,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又好又坏的人怎么会存在?

《红楼梦》中,黛玉的标签就是小心眼、相思病、爱哭、敏感而有才情;宝钗的标签就是大度、热情、开朗,体谅他人但又虚伪圆滑。

简而言之,黛玉是冷的,宝钗是热的,这就是大众对她们贴的标签。

其实,真正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个标签刚好反了——

黛玉的内心是热的,所以她对于生活敏感,她在乎别人的言语,会闹小情绪。与大众的标签不一样,她敏感,但她也健谈;她爱哭,但她也爱笑;她虽父母双亡,但并非完全寄人篱下,至少贾母是真心疼她的,她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可谓仅次于宝玉。(有人分析贾政非贾母亲儿子,这样的话,贾母情感上对黛玉比对宝玉还要亲)。她对生活敏感入微,虽时时伤春感怀,但这何尝不是热爱生活的体现。读红楼时,读到她的屋里有燕巢,我瞬间就被打动到了。她有一颗被贾母呵护得很好的玻璃心,玲珑剔透,晶莹透彻,如初生璞玉,待人也是一片赤诚。

宝钗的内心是冷的,所以她对待事物,更多的是一笑了之,她不易懊恼,善于排遣自适,她天性达观,甚至不允许自家子弟姊妹作悲音。在第七十回,宝玉读完黛玉的桃花诗之后——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我忽然间,对宝钗心生敬意。她就是这样时时刻刻端着的淑女,不仅是外在,更是内在。她写咏絮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

我特别喜欢宝钗的这首咏絮词,这几乎是整本书里面不多的几首较为达观的诗词了。这就是宝钗,她的为人,本是如此。在父亲早亡、哥哥不争气、选秀未得、家道中落、客居贾府的多重压制下,她的处境,何尝比黛玉强出多少。

然而,她的八面玲珑、她的处世端庄,是建立在她的冷和淡上面的。她绝非没有感情之人,只是她的感情并不是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时候显得有点淡薄。正因为如此,她才能时时看开,才能达观,才能不在乎,或是装作不在乎。外在的她,是端庄贤良的大家闺秀典范;内在的她,却有一颗隐士般淡然的心。

黛玉外冷内热,初看不易接触,待到熟识之后,很容易推心置腹。

宝钗外热内冷,远观完美无瑕,走进却发现,她并不是那种适合当闺蜜的人;再走近,你会发现,她并非待人不真诚,并非工于心计,而是,她本是这样感情淡薄的人。

如果真的读红楼,你会发现,她们都是可爱而又可敬的女子,为什么非要在两个里面选一个呢?

我爱宝钗的温柔敦厚、成熟稳重,也爱黛玉的宛转风流、比干心肠。两者并存,从不矛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