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缅军战败撤退,一部回国,一部去印度,为什么没有采取统一行动?

兵工科技(微信ID:binggongkeji)



抗战时期,中国方面为保卫滇缅交通线,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第一次入缅作战时长半年,虽然取得了诸如仁安羌大捷这样的胜仗,但总体陷入败局,在日军的围击之下,最后不得不逃离缅甸战场。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支番号为“中国远征军”的完整部队,在撤退时却出现了南辕北辙的不同选择,一部分撤回到国内,另一部分却辗转到了印度,远征军在撤退问题上为什么没有采取步调一致的统一行动呢?

1,首次入缅,英军无心恋战,远征军陷入重围

1941年底,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共10万人。1942年3月初,远征军由贵州行军到云南,再坐车到腊戍,集中于缅甸首都曼德勒。

远征军入缅不到一个星期,战事就发生了。日军围攻驻扎在仁安羌的英军,战况激烈之际,入缅先头部队第66军所属的新编38师指挥官孙立人赶到前线亲自指挥,将英军解救出来。在同一时期,廖耀湘率第5军的新22师在斯瓦战役中重创日军第55师团,表现了高超的战术水平。而戴安澜将军麾下的第5军200师在同古率先消灭日军第15师团一部。



仁安羌大捷后获救英军士兵和中国远征军合影

仁安羌战役后,远征军原本计划继续出击,但作为同盟军的英缅军第一师却无心恋战,主动退却,向大本营印度方向靠拢,意在保存实力,固守印度。

日军则接连夺城,4月29日腊戍失守,5月1日曼德勒失守,5月8日密支那失守,继而,远征军随即全军陷入日军包围。

2,突围决策产生重大分歧

远征军的主力陷入重围,求生只能选择突围,但在突围问题上远征军内部却产生了重大分歧。

远征军虽为中国部队,但却是中美英盟国之间合作的产物,名义上这支部队由美国将军史迪威指挥,但实际上远征军各部还要听从千里之外蒋介石的遥控指挥,蒋介石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下令远征军撤回国内,但问题是,中国远征军退回国内的沿线要地已经被日军截断,远征军突围回国非常困难,由于能走的道路均被日军把守,只能翻越野人山,在荒野、森林、泥泽里开道。



滇缅战场上的史迪威将军与远征军军人在一起

史迪威是典型的职业军人,有深厚的军事经验和素养,他认为远征军翻越野人山回国之路行不通,要求远征军向西撤退,转移到印度境内。

3,杜聿明选择回国,孙立人选择西进印度

蒋介石命令回国,史迪威要求去印度,该听谁的?远征军将领产生了分歧,分化成两派意见,一派以杜聿明为代表,杜聿明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一贯尊蒋,这次当然也选择了听从蒋介石的命令行事;另一派以孙立人为代表,孙立人是留美军校高材生,与史迪威一样有严肃的军事素养,他认为翻越野人山不切实际,认同史迪威的意见,向印度撤退。

后来,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等部甩开日军主力,进入野人山,在原始森林里兜兜转转,三个多月没有走出去,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

而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印度,所经之路没有大山大河阻拦,一路顺利行军,不到一个月就抵达了印度,新38师也成为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



孙立人戎装照

4,尾声

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杜聿明部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最后与先期达到的新38师一起接受美军训练或扩编,改称中国驻印军,一年多后,中国驻印军与滇西的中国远征军同时发起第二次入缅作战,取得了滇缅保卫战的伟大胜利。

更多精彩,请关注兵工科技微信公众号(微信ID:binggongkeji)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