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期间美国空军重压下的北越战机后勤保障

北越一直都是中国、苏联和其他如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和波兰等兄弟社会主义国家军事装备最主要的受援方,但对北越来说,对这些武器装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一直都是个艰辛的过程。

  • 北越空军921团2614号米格19战机屡屡出现在各类绘画和摄影作品中

北越早在1949年就成立了自己的空军研究委员会,培养了一些自己的技术力量。1956年3月,机场研究委员会开始培养保障设施方面的技术人员,这对一支空军来说非常重要。从1957年开始,机械师和飞行员一起派往国外进行更高级的技术培训,到1960年,有共约200名学员从苏联和中国的技校毕业。

随着冲突的不断升级,修理厂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尤其是在1965年到1968年间。除了要对付战损,地面机务人员还要同东南亚的潮湿作战斗,它对米格机的电子设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战斗和天气都是北越空军要应付的大敌,但最大的敌人是机械师和工程师的严重不足。为此只好不断开设更多的培训课程,这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远远不够,整个战争期间这都是困扰北越空军的大问题。

尽管地面机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1968年全年内,A-33的工程师张国周和黄玉安在其他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让11架原本报废战机重新服役,修理损坏战机8架,更换了12台引擎,组装了24架全新飞机,同时还进行着飞机保养的工作,为北越空军的全部米格-17更换了液压减震器。

  • 北越的防空高炮

1969年年初,每架战机的维护保养小组都缺乏至少一名维修工程师,有的甚至缺少两人,北越空军的米格-17机队共有合格地勤机械师43名,而实际上需要120名。随着战机数量的增加,天气造成的影响和长期缺乏正规维护保养所产生的问题在任务强度较高的情况下越来越严重,保证战机每天正常飞行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

北越空军拥有774辆卡车,可以满足70%的日常需求,军方为这些车辆配备了476名驾驶员,与正常时期的驾驶员不同,为了能让这些车跑起来,这些人得自己负责去搞到足够的零配件,而且,还得负责修车,所以可想而知,这些车经常趴窝,而北越空军的米格飞机就是由这些经常不在状态的车辆负责油料供应的。

更糟糕的是,支撑北越空军作战的油料一共有40种不同规格型号,这些油料装于500个油箱中,而这500个油箱又分别储藏在48个不同的地方,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这些宝贝疙瘩哪天一不留神被美国空军连窝端,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吃过这个亏的。这计划最初看起来十分完美,毕竟有这么一支从数字上看十分庞大的车队提供运输保障,然而很快就发现,这种油料储存方式对后勤供应来说简直是灾难。不仅仅是油料,其他一些专业技术兵种对后勤保障要求也很高,比如无线电通信,这些都慢慢造成了重大影响。

  • 越南战争期间的A-1“天空袭击者”,该机虽然飞行速度慢,但机动性好,载弹量大,是近距支援的主力

1970年,高层决定,所有损坏的战机都送往国外进行全面大修,这才多少缓解了一些维护保养所承受的压力。维修完的战机返回越南后,都进入了分散于建安、和乐、河北、谅山等地的土木机库。安沛、内排、白马等地野战机场可以进行一些临时性的维护工作,共有400多架次的战机由米里直升机设计局设计的米-6直升机吊挂运输到这些分散的修理厂进行维护修理,这可不亚于美军的做派。

对于北越空军的飞行员来说,阮文贝和刘会朝这样的传奇英雄是他们的偶像,而对地勤机务人员来说,张国周则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师。1950年他进入北越空军,提出过许多建议和主张,对战机做过许多修改,以使这些战机能够适应空战中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最后军衔升至中将,他始终热衷于对各种技术问题提出意见。

“我是从南宝军工厂参加工作的,那是1952年,那时我干的是钳工,1955年我进了技术学院,走上了现在的这条道路。1950年代末,空军越来越需要经过训练的飞行员,所以要把安-2飞机改成双摇杆,训练新飞行员,那时党生刚从空军办公司调到嘉林机场,给了我这个任务,我也把它完成的很好,这些安-2后来一直在用,训练新飞行员。”

“1960年我先是在中国学习了一阵,然后去茹科夫斯基航空学院学习,回来后接了好多课题,跟美国人打仗需要改装我们的飞机。比如,空军高层希望米格-17能从备用机场起飞,从同海出海去轰炸美国海军的军舰,但米格-17不是用来干这个活儿的,所以就得在机身上加装炸弹架,还得安电缆。”

“还有,为缩短着陆距离,我们在垂尾根部发动机上面装了减速伞舱,三个月后效果出来了,两架米格-17Fs,1972年4月19号那天第一次上天打仗,靠着我们的新减速伞,降落滑跑只用了500米。”

“打了几天以后美国人找着了我们的备用机场,扔了许多炸弹,炸坏了我们一架,不过其他飞机,尤其是米格-17都没事。之后923团指命令我们把炸坏的飞机运到北方区,因为白天美国飞机不停轰炸,根本修不好。找天晚上我们把这架飞机给拆了,当然不容易了,尤其还是在晚上,以前还没干过这种活,没法把它装到卡车上,我们就挖了条大沟,把4辆 ZIL 6轮大卡车停里头,然后把几吨重的飞机零件用手搬上车,后来这飞机还真修好了,又回来了。”

  • 正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OV-10"北美野马”

  • 苏联制造的ZIL 6X6卡车

“1967年到1968年仗打的最激烈,我们好多飞机都是毁在地上的。1972年又打,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发生,空军决定把飞机分散部署。地勤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找个办法能又快又好地把飞机运到那些机场。一个办法是用米-6直升机吊运,试了好多办法,最后我们临时造了种用钢架钢丝绳还有兽皮带搭的举重机,这样吊起来的米格飞机就不会在半空中打转,不过运的时候减速板要打开。”

  • 米-6吊运米格战机进行战场转运

1973年张国周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了1977年成立的越南国家科学技术工程院的院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