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抗战时期,什么部队有这个武器水平?

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大家都看过不少,《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等都是经典之作,《雪豹》等观感也不错。

在这些电视剧的战斗场面中,机枪,尤其是轻机枪是比不缺少的。由于道具缺乏的缘故,有机枪出现的场景是重点展示的情节。

而在真实的抗战当中,机枪确实也是当时中国军人抗击日寇的绝佳武器。由于炮兵及火炮的普遍疲弱,机枪火力基本上就是中国军队手中的“重火力”了。

有日本老兵回忆,当时听到ZB26机枪的声音,基本就可判定对面为中国军队主力部队。而且老机枪手可有效杀伤日军,这也令日军步兵极为忌惮。

那么中国军队装备机枪的情况是如何呢?一个步兵连基本能装备多少挺轻机枪?本文就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说的机枪连,其实一般装备的是重机枪。当时精锐部队一个步兵营会编制一个机枪连,装备4到6挺重机枪;装备较差的部队一个步兵团会直辖一个机枪连;装备再差的话,可能就没重机枪连的编制了,而是重机枪排甚至连这个也没有了。

轻机枪一般是装备到步兵连的,当时中国军队内使用的机枪极为庞杂,比较典型的有进口的ZB26(捷克式),缴获的日式歪把子,英制布伦轻机枪,法制哈奇开斯轻机枪,苏制DP轻机枪(转盘机枪)等。

这些机枪中,缴获日军的暂且不提,其余机枪大多为进口或中国各兵工厂仿制的产品。

当时进口机枪价格昂贵(一战后列强长期对中国军事禁运),自主仿制的话,精品大多出自中央直接掌握的兵工厂。由于这些缘故,中央军相对能得到充分的机枪供应,而其他地方军则不行。

1935年后,国民政府按照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整编全国军队,其中前两期调整了20个步兵师。

这些步兵师配备了德式M35钢盔和中正式步枪,外型上比较时髦,因此现在有人称其为“德械师”。但实际上即使是这些精锐部队其兵力、火力配置也远达不到德械部队的配置,甚至其装备中纯正的德式武器也不多,因此更有人称之为是“德盔师”。

尽管如此,这些部队已经是当时中国装备最好的部队了,就步兵连一级来说,装备了9挺轻机枪(大多为捷克式),平均每个步兵班一挺。

这样的一个步兵班一共有12人,除了轻机枪组2人外,其余10人均为步枪兵,大多配置为中正式步枪。

1937年到1938年,德式部队损失惨重,机枪丢失、损毁严重。此后国民政府得到苏联援助,先后进口了9720挺苏制轻重机枪,这些机枪大多供给到了中央军精锐部队,如74军等部在抗战中大多数时候都是苏械部队,其步兵连基本可达到配备9挺轻机枪的水平。

但是随着中央军的扩编,一些新编、暂编部队是达不到一个连9挺轻机枪配置的。

到1943年后,中央系的驻印军、远征军等部陆续接装美援。这些部队一个步兵连不仅配齐了9挺轻机枪,更有18支冲锋枪,有的步兵排甚至还编制了一个2门制的60迫击炮班,火力达到了抗战时期连级部队的顶峰。

中央军之外,各地方军的轻机枪配置层次不齐。

如东北军虽然失去了东北兵工厂的补给,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基本也能达到每个班装备一挺轻机枪的水平。不过东北军在抗战中除了部分被中央化之外,其余的皆得不到充分补充,因此之后的武器配置是不断下滑的。

而晋绥军因为有太原兵工厂的原因,云南的滇军、广西的桂军因为有着靠近越南(法国殖民地)的缘故。或是自产或是外购,在全面抗战爆发时,主力部队的配置尚属不错,基本一个连配备6挺轻机枪,有的可能更多。

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上述地方军很快便失去了军火来源,而一方面部队在不断扩充,另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军火补充又次于中央军,因此后来的武器配置也是在不断下滑的。

至于川军和西北军,基本上是地方军中武器装备最差的。

这两支军队因为身处内陆地区,极难得到进口武器的补充(西北军曾得到过部分苏械),而且军队人数又极为庞大,因此武器配置较低。

以川军为例,一个师轻重机枪合计只有几十挺,连中央军一个团都比不上。这还仅就数量来说,就质量来说川军机枪很多都是劣质仿制品,有的甚至不能连发,只能充门面,而弹药也往往极度缺乏。

为了出川抗战,川军372旅旅长曾更生甚至自购了四五十挺机枪,给每个步兵连配了2挺;727团团长张宣武也是自购2挺轻机枪作为贴身火力。

而西北军各部本就以火力疲弱闻名,不得不以大刀作为补充。

当时西北军中火力最好的是驻平津的29军,29军长城抗战后收编、引进了大批武器。张自忠将军的38师,全师兵力达到了3万人,轻机枪有700余挺,这是西北军火力的顶峰。

之后38师扩编为59军,到1938年5月,部队累计伤亡达1.4万人,损耗机枪400多挺,得到的补充是100挺机枪。损失远大于补给,这使得之后59军越打越弱。

而其余西北军本就火力不佳,之后情况更为艰难,很多部队打散后编制取消,有的甚至直接投降了日军。

除此之外,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配置基本是垫底的。因为各地方军尚且能得到部分军火补充,但是这两支部队基本是得不到武器补充的(有,但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八路军120师全师轻重机枪178挺,129师全师轻重机枪122挺,这个机枪配置勉强能满足一个步兵营编制一个机枪连,每个步兵连配备2到3挺轻机枪的配置。

之后八路军扩编,自己又造不了轻机枪,只能依赖于缴获,主力部队的轻重机枪也不断分流到了新建部队。如385旅独立团成立之初,全团1200余人,除特务连和主力一连各有3挺轻机枪外,其余各连只有步枪10余支,其他以大刀、长矛补充。

后来随着敌占区抗日形势的严峻,八路军精简团级部队,分为了大团、小团。晋察冀北岳区1200人的主力团标配只有轻机枪8挺,重机枪2挺,平均每个步兵连一挺轻机枪——这是主力部队。

情况较好的山东部队,主力团编制为150余人的大连,也仅有4挺轻机枪而已。

而且由于机枪配弹极少的缘故,八路军的机枪无法起到压制火力的作用,仅能作为关键时刻、关键方向的突击作战使用。在实战中,甚至出现了八路军团长、政委为了抢救机枪而双双牺牲的战例(山东5旅13团)。

一直到了1943年后,八路军部队实力恢复,基本上才达到了一个步兵连装备3挺轻机枪,团直辖一个机炮连(重机枪、迫击炮)的水平。

所以在《亮剑》铁三角碰面的时候,李云龙独立团20多挺轻重机枪就是当时主力部队的基本情况了。

以上即是轻机枪在当时中国各抗日部队中的基本情况,在这一级最基本的步兵火力层级,都是极为窘迫的,可见抗战之不易和艰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