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荒唐的核事故:居然用不锈钢桶装核燃料 瞬间爆发核反应

在福岛第一原发"封堆"之后,尽管该堆溢出的放射性物质依旧在对全世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不过好歹日本的核事故是暂时淡出了大众视线。

但就在近日,位于日本首都圈西北部的茨城县东海村"国立核燃料循环工学研究所"却再度发生核燃料泄漏事件,再度将外界目光聚焦到摇摇欲坠的日本核工业上:如此"状态频发"的日本核工业,是否真能当成解决日本能源问题的"金钥匙"?

图为茨城县东海村日本国立核燃料循环工学研究所外景。

截至目前,日本核能开发研究机构(JAEA)尚没有公布具体的人员伤亡情况,但事故经过还是非常清晰的:泄漏发生在核燃料循环工学研究所的钚燃料二次研发室,在工作人员为两个钚和铀容器更换橡胶口盖时,监控辐射强度的设备发出了警报。

而从"钚燃料二次研发"和同时使用铀和钚的诸多细节来看,本次事故涉及到的是MOX燃料棒的研发链,而核燃料的研发和制造也是日本核事故的高发地带,甚至可以说是福岛核事故之前日本核事故的"代言词"。

图为竖起广告牌,激烈反对当地核能产业的东海村民众。

事实上,在福岛核事故之前最广为人知的日本核事故,同样也发生在茨城县东海村。确切地说,那次事故的发生地,也就是住友金属矿山公司的核燃料工厂,和本次事故发生地国立核燃料循环工学研究所实际上相隔不远。

至于那起发生在1999年的事故来龙去脉,现在外界已经十分清楚了:生产重铀酸铵的工人疏忽错记了硝酸铀溶液的量,导致容器内的铀物料重量超过了临界线,继而导致无防护的容器内发生链式反应。

图为住友金属矿山公司(JCO)事故的第一受害者大内久在核泄漏26天后的惨状。

尽管辐射强度最强烈的X射线没有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但当时在容器旁作业的工人就倒了大霉:X射线并没有让他们当场丧命,但在一瞬间就打散了他们体内细胞的大部分染色体。而在失去了新陈代谢能力后,二人相继在一年之内全身衰竭去世,过程已经无法用文字来形容。

图为尺寸严格确定,安全设施完备的铀溶液容器。

而对外界和日本核工业来说,更恐怖的是事后调查出的事故原因:当时盛装硝酸铀的容器并非是日本科技厅严格规定的,尺寸明确的溶解容器,而是一个普通的不锈钢桶。

很明显,不锈钢桶并不能阻止临界事故的发生,更不能用于预防铀质量过大的临界事故。而工人也没把不锈钢桶当回事,直接往桶内灌装了多达16.6千克的铀。而对比之下,日本的核工业标准认定单个容器内的铀质量不得超过2.4千克,而国际上公认的铀最小临界质量为5.5千克,无论哪个标准都是"成倍超标"。

图为戒备森严,程序复杂的PANTEX核武器工厂。

和1999住友金属矿山核泄漏事故的"管理混乱,标准模糊,安全思想涣散"一样,本次同样发生在茨城县东海村的核事故很可能是日常管理上出了疏忽,并最终导致容器密封出了问题。

而接二连三的事故,则足以说明日本核工业即便要维持现在的规模,也必须从头开始反省整改,否则福岛事故还将再次重演;而至于坊间常年热炒的"日本核武器",这种制造难度十倍于核燃料棒,对管理和技术水平均要求极高的物件注定和现在的日本无缘——不是想不想的问题,就是压根做不到。(利刃/TO)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