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动力吸振器在驱动桥减振降噪上的应用

动力吸振器广泛应用在被动减振领域,能有效吸收特定频率的振动,通常由质量块、弹簧和阻尼组成,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和通用性强等特点。动力吸振器在汽车上也广泛应用,例如传动轴[1-2]、副车架[3-4]、方向盘[5]、悬架[6]和发动机曲轴[7]等等。

驱动桥是汽车传动系的最后环节,也是整车振动噪声的重要来源,尤其对于当下较流行的电动车,驱动桥的振动噪声更为明显[8-10]。驱动桥振动噪声的根源主要是后桥主减速器齿轮的啮合冲击力,通过轴承传递给桥壳,使得桥壳发生共振,向外辐射噪声。对于驱动桥的振动噪声,通常从齿轮啮合激励源出发,通过减小主减速器螺旋锥齿轮的传动误差来降低激励力,从而减小桥壳的振动响应[11-13]。然而,由于齿轮提升空间的限制,无法仅仅通过优化齿轮来降低后桥振动噪声,且驱动桥往往仅在某一转速范围内存在较严重的啸叫问题,许多学者在驱动桥上增加动力吸振器来降低振动噪声。郭年程等[14]通过试验和有限元模态分析的方法,对某中型客车的驱动器桥噪声进行分析,并采用动力吸振器和桥壳改进等方法降低驱动桥噪声。谢小洋等[15]为了解决由后桥引起的车内200~240 Hz轰鸣声,设计动力吸振器,并进行试验验证。对于动力吸振器的设计,通常将主振系统简化为单自由度振动,由质量点、弹簧和阻尼组成。但实际结构往往较复杂,按照单自由度系统设计的吸振器,有可能效果不明显,需要进行多次试验验证和参数调整。

本文针对某驱动桥在2 600 r/min附近的啸叫问题,设计动力吸振器,并采用有限元和多体动力学结合的方法,对吸振器的效果进行仿真分析,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对驱动桥振动噪声的控制具有实际意义。

1 驱动桥啸叫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国产皮卡车的后驱动桥,当后桥的输入转速在2 600 r/min(车速90 km/h)附近时,在车内能听到明显的后桥啸叫,尤其是后排座椅位置。由于后桥啸叫发生在常用车速,主观评价较差,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为此,对驱动桥振动噪声进行整车试验,客观分析驱动桥啸叫特性,为后期的改进提供依据。

试验所用仪器有比利时LMS声振测试前端、PCB振动加速度传感器、GRAS声学麦克和霍尔转速传感器等。图1是传感器布置位置,参考GB/T 18697[16],声学麦克布置在后排座椅位置;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在桥壳表面的小齿轮外轴承座、桥壳底部、主减速器壳和桥壳后盖等位置;霍尔转速传感器布置后桥输入轴法兰盘位置,采集后桥的输入转速。



图1 整车试验传感器布置

Fig.1 Sensor arrangementfor vehicle test




图2 车内噪声测试结果

Fig.2 Measurement results of vehicle interior noise


图2是车内噪声的测试结果,从车内噪声的阶次追踪图上可以看出,车内噪声主要以发动机的2阶、4阶和6阶噪声为主。后桥小齿轮齿数为9,每转动一圈有9次啮合冲击,故9阶噪声是后桥齿轮的齿频噪声。从图2(b)可以看出,齿频噪声在2 600 r/min附近存在明显的峰值,车内乘员也能主观感受到后桥的啸叫。

图3是桥壳振动的阶次追踪图,可以看出在390 Hz附近存在明显的共振带,齿频激励与共振带在2 600 r/min时重合,导致后桥的振动噪声加剧。



图3 桥壳振动测试结果

Fig.3 Vibration test results

2 动力吸振器设计

2.1 动力吸振器原理

图4是动力吸振器模型,主振系统忽略阻尼,系统运动微分方程为


(1)

式中:M和m分别为主振系统和动力吸振器的质量,k1和k2分别是是主振系统和动力吸振器的刚度,c是动力吸振器的阻尼,x1和x2分别是主振系统和动力吸振器的位移,F(t)为主振系统的激励力。



图4 动力吸振器模型

Fig.4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model

由式(1)推导得主振系统的位移对激励力的动力放大系数为[17-19]


(2)

式中:g=ω/ωn为频率比,ωn为主振系统的固有圆频率; f=ωa/ωn为调谐比,ωa为吸振器固有频率;μ=m/M为质量比;ηa为吸振器阻尼比。

最佳调谐比[18]

f=1/(1+μ)

(3)

最优阻尼比为[18]


(4)

将式(3)和(4)代入式(2),可得


(5)

从式(5)可以看出,质量比越大,动力吸振器的吸振效果越好。但是在初始设计阶段,常按实际要求来选择,一般μ<0.5;若动力吸振器质量太大,采用动力吸振器方案来抑制主系统的振动已没有太大的意义[17]。

2.2 参数设计

初选动力吸振器的质量m=0.6 kg,则质量比

最佳调谐频率比

最优阻尼比

设计动力吸振器采用橡胶弹性元件,常用橡胶材料的阻尼比约为0.03~0.08,此动力吸振器设计最佳阻尼比刚好在此范围内,设计质量0.6 kg,设计刚度3 830 N/mm。

2.3 结构设计

动力吸振器采用图5所示的结构,主要由五部分组成:质量块、套管、螺栓、橡胶垫和底座。它们由螺栓连接装配成一体,套筒控制两质量块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套筒的长度调整橡胶垫的预紧力;底座用来跟后桥连接固定;橡胶垫提供弹性刚度和阻尼;质量块相当于振动系统的质量。整个动力吸振器系统中,橡胶起到弹簧和阻尼器作用,是设计的关键部分,因此需要对刚度值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反复调整橡胶垫的直径和厚度使得吸振器的刚度达到设计值。



图5 动力吸振器结构图

Fig.5 Structure of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橡胶是典型的超弹性材料,其力学行为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在有限元分析中,橡胶材料的属性至关重要。本设计采用橡胶的邵氏硬度为60。不同于金属材料,橡胶的力学行为是用超弹性本构模型来描述,常用的本构模型有Mooney-Rivlin、Neoh-Hookean、Yeoh、Ogden等模型,本文采用Mooney-Rivlin模型,因为其结构简单,能较好的描述橡胶的超弹性行为[20]。其一般形式为


(6)

式中:C10、C01和D1是橡胶的特性参数,和橡胶的配方有关,D1表示橡胶的可压缩性,它的值越小,表示橡胶越不可压缩。橡胶一般被看做不可压缩材料,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一项会被忽略,橡胶材料参数只剩下C10和C01两项。橡胶的邵氏硬度HA为60,根据经验公式[21]


(7)

求得橡胶的超弹性本构模型参数为C10=0.482 5,C01=0.120 625。

在CATIA里建立动力吸振器的三维数模,将数模以stp格式导入到Hypermesh中划分网格,赋予网格材料属性;再将网格以inp格式导入到ABAQUS软件里,设置边界条件和载荷,进行刚度仿真计算。加载时,固定动力吸振器的底座,给质量块施加径向位移。图6是吸振器应变云图,可以看出橡胶变形较大,仿真得到的橡胶径向刚度径向刚度为3 911 N/mm,跟理论值3 830 N/mm仅仅相差2%,可认为满足设计要求。



图6 动力吸振器应变云图(径向位移1 mm)

Fig.6 Strain nephogram of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2.4 安装位置

图7是驱动桥总成的约束模态的仿真结果,模态频率为400 Hz,且在350~450 Hz范围内只存在这一个模态,可以确定驱动桥在2 600 r/min时的共振由此阶模态引起。模态振型表现为主减速器壳在水平面内左右摆动。所以吸振器在安装时保证其径向跟Y向重合,这样才能保证最优的吸振效果。



图7 模态仿真结果

Fig.7 Modal simulation results

考虑到安装空间及主减速器壳的实际结构,安装位置初步定为如图8所示:动力吸振器的径向和整车坐标系的Y轴、Z轴平行,动力吸振器轴向和整车坐标系的X轴平行。在安装动力吸振器时,需要在主减壳上加工用于安装吸振器的凸台和螺纹孔。



图8 动力吸振器安装位置

Fig.8 Installation position of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3 改进效果验证

3.1 仿真验证

如图9所示,用ABAQUS软件建立驱动桥总成和动力吸振器的刚柔耦合模型:驱动桥为完整的有限元模型,动力吸振器用质量点、弹簧和阻尼器代替。弹簧刚度为3 911 N/mm,阻尼比为0.05,质量点的质量为0.6 kg。

在小齿轮外轴承位置施加幅值为500 N、频率为390 Hz的正弦载荷,时间长度为0.2 s。如图10所示,提取主减壳表面同一位置改进前后的振动加速度响应信号,加装动力吸振器后主减壳振动幅值衰减75%左右,减振效果明显。



图9 驱动桥刚柔耦合模型

Fig.9 Rigid flexible coupling model of drive axle


3.2 试验验证

图11是改进前后的驱动桥样件,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改进后的样件进行整车试验,故采用台架试验的方法,分析吸振器对驱动桥振动噪声的改善效果。



图10 主减速器壳体振动信号

Fig.10 Vibration signal of main reducer housing


图11 驱动桥改进前后样件

Fig.11 Specimen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of drive axle


台架试验在传动系试验台上进行,参考驱动桥的整车安装状态,固定板簧座位置;模拟整车行驶工况,在输入端施加转速,两半轴端施加阻力矩。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驱动桥的振动噪声试验应在消声室内进行,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如图12(a)所示,笔者利用硬质泡沫和吸音棉搭建“消声室”,试验之前测得消声室内外的噪声声压级差值为8 dB(A),可以认为消声室能有效屏蔽外界噪声,减少外界噪声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图12 驱动桥台架试验

Fig.12 Test of the drive axle


图13是改进前后桥壳表面振动的阶次追踪图,以输入转速为参考转速,9阶和18阶分别为齿频和2阶齿频。原结构在390 Hz附近存在明显的共振带,改进结构的共振带消失,说明吸振器能有效降低桥壳在390 Hz的共振。



图13 桥壳振动的阶次追踪图

Fig.13 Order tracking graph of drive axle’s vibration

图14是改进前后的噪声试验结果,测点位置参考QC/T 533—1999[22],为主减壳上方300 mm处,可以看出:改进后总噪声在2 600 r/min附近降低约3 dB(A),9阶噪声降低约6 dB(A)。综上分析,安装动力吸振器后,驱动桥在2 600 r/min附近的振动噪声明显改善。



图14 改进前后的噪声对比

Fig.14 Comparison of noise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4 结 论

本文通过设计动力吸振器来降低驱动桥的噪声,详细阐述了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流程,并进行了仿真和试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1) 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车内噪声主要是发动机阶次噪声;后桥齿轮噪声不明显。

(2) 当后桥齿频激励与桥壳固有频率重合时,会引起桥壳共振,车内有可能听到后桥啸叫。

(3) 动力吸振器能有效抑制驱动桥共振,降低驱动桥的齿频噪声。

(4) 加装动力吸振器后的驱动桥,后续还需试制样件,并且在整车上进行验证啸叫的影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