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搭建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自怀孕起,我就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育儿知识,也关注了不少育儿公众号,想要跟孩子做朋友,自认为做的还算不错吧,直到那天,我无意中看到两岁的女儿拍的照片。照片中的我,因为仰拍的关系,看起来很高大,一脸的不高兴,眉头紧锁,眼中满满的不耐烦,嘴巴张开,好像在说什么。

我看了下拍摄时间,回忆了当时场景,好像是女儿喝完牛奶非要开第二盒,我觉得她应该是喝不下了,但是她自己跑去开了,果然她喝了两口就不喝了,过来拉我衣服。我心里不高兴,就说了她几句。我以为我把情绪掩饰的挺好的,声音也尽可能的平稳,但是没想到,从这个照片上充分暴露了我在女儿眼中的形象:一个不耐烦的老母亲。

牛奶开了怕坏我就喝了,女儿看到我喝完了牛奶,看起来非常高兴,笑眯眯的过来抱我冲我撒娇。我拍了拍她的后背,想着她怎么这么任性,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后来我突然想到,那天女儿是不是希望我也喝牛奶呢,因为她知道,她吃不完的东西我一般都会吃掉,所以才固执的非要开第二盒呢?

我心里默默的对女儿说了对不起,对不起,没有听懂你的声音,没有明白你的意思。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错过了女儿心里的声音呢?她对我失望了吗?以后她长大了,会愿意跟我聊心里话吗?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书作者克劳迪亚·M·戈尔德,是美国医学委员会认证的儿科医生,从事普通儿科和行为儿科学长达25年。在长期的一线医学工作中,她对接触到的大量病案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当我们充分倾听问题并探索原因,我们就有机会治愈孩子和我们自己,并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克劳迪亚医生一开始是综合儿科医生,工作中,按照评估量化表例行公事,对儿童的状况进行评估,按儿科医生的治疗标准行事,调整药物处方。这一切在她转职为矫正儿科医生之后发生了转变,她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倾听患者的故事,从中探索原因,做出准确的转诊建议或治疗建议,而这转变的重要起因是,就诊时间从原来的十五分钟变成整整一个小时!她指出,只有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儿科医生从父母的倾述中了解孩子异常行为的发生原因,从而给出正确的建议。

在《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一书中,克劳迪亚医生列举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主张采用一种预防的模式来关注儿童精神健康,在书中,倾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对孩子的倾听,和对父母的倾听。

一、充分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书中,克劳迪亚医生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来说明倾听的重要性,她强调“我不会和父母一起寻找“出了什么问题”,而会建议他们花点时间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为什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为不无道理”。

倾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也是克劳迪亚医生一再在书中强调的内容,她指出:

“我们如何获得关于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新知识,与我们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是否得到倾听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婴儿,从出生起就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努力与身边的人(抚养者)建立联系,通过身边人对她哭泣等动作的反馈,来建立安全感,感受到自己被爱、被关注。试想,如果一个婴儿从出生起就不被倾听,无论做出何动作都不能得到反馈,那么他会怎么样呢?

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国王腓特烈二世,就曾经针对初生的婴儿,做过残忍的实验。

他将很多的新生儿从父母身边夺去,让保姆来喂养他们,仅仅保证他们能吃饱穿暖,但是对他们的哭闹不给予任何的情感互动,如爱抚、微笑、亲吻、拥抱等等。最终的实验结果,是所有的婴儿都死了。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洛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将新生的恒河婴猴从母猴身边夺去,同胸前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和不挂这奶瓶的布料妈妈关在一个笼子里。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哈洛发现,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婴猴都蜷缩在温暖的布料妈妈怀里,只有在饿急的时候,才会去冰冷的铁丝妈妈那里喝奶;在他们认为遇到危险,缺乏安全感时,更是紧紧抱着布料妈妈不放。哈洛得出结论:身体的接触对于婴猴来说重要性高过哺乳,即精神需求的满足高过生理需求。而这个实验结果,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尽管大量的实验和临床数据表明了倾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依然障碍重重,那么到底是什么阻挡了我们听到孩子的声音呢?

克劳迪亚医生在书中指出:“我们的社会有某种强大的力量阻碍人们去倾听”,现代社会,研究出各种各样的育儿理念,也针对孩子们的各种“异常”表现,定义成各种病症,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处方。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快的看到效果,看到孩子“正常”起来。有些孩子确实是有病症,但是给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开精神类药物真的是有必要吗?

我们现代社会,近到邻居大婶,远到育儿专家,喜欢给父母提各种建议,也喜欢给孩子做评估。如“XX家的孩子又白又胖,你是不是母乳不够啊要加点奶粉”,“你家孩子怎么老是坐不住啊,是不是有多动症”,“Terrible 2的孩子该怎么带”等等,纷纷咋咋的声音,有一定的益处,但是更大程度上削弱了父母的本能,那些“专业性”的意见建议,本身就可能是父母倾听子女声音的障碍。除了父母,还有谁更了解你的孩子,熟悉各种情况呢?

在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中,他发现,这批由“布料妈妈”“抚养”大的婴猴,长大后出现一系列孤僻、抑郁、自闭等精神问题,无法融入正确猴群。他对实验进行改进,让“布料妈妈”可以进行摇摆,让新的一批婴猴与“摇摆布料妈妈”待在一起,并且保证它们每天有至少半小时能够接触到真正的猴子,与之一起玩耍。这批婴猴,长大之后都基本正常,与其他猴子看不出明显的差别。

前些年流行的“科学育儿法”,如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等等,与哈洛的恒河猴实验有着类似之后,从小婴儿开始进行规矩训练,避免与孩子过于亲密以免孩子粘人,及早断夜奶训练孩子睡整夜觉等等,大量的案例已经证明,这种“科学育儿法”养大的孩子,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身为父母,我们要遵循内心的本能,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主动拥抱孩子,积极与之进行交流,听到他哭声之外想传达的内心的声音并及时响应,可以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听到孩子主动的倾述,而不是在某一天发出感慨:这孩子到底想干嘛。

二、充分倾听父母的声音

在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中,他发现,这批由“布料妈妈”“抚养”大的婴猴长大后,除了出现一系列孤僻、抑郁、自闭等精神问题外,还失去了寻找配偶和交配的能力,即使是被强制生下婴猴的母猴,仅有一只努力尝试给婴猴喂奶,其他的母猴都漠视、殴打婴猴,甚至还有几只母猴残忍的杀死了孩子。

这个实验是不是跟我们现在流行说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很相似呢,所有的父母,都是从孩子长大的,他们在自己幼年时经历的一切,深深的刻在记忆深处,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把自己的经历潜移默化的施行在孩子身上,使悲剧一代又一代的重演。

道格拉斯曾说过:培养一个健康的儿童比修复一个破碎的成年人更容易。克劳迪亚医生也是主张采用预防模式来关注儿童精神健康。但是对于已经长成的父母来说,该怎么进行补救呢?

克劳迪亚医生提出的建议也是:倾听、探索原因、在疗愈中得到成长。

在克劳迪亚医生的病例中,许多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都受到了自身经历的影响,导致无法真实的看待自己的孩子,她提出,倾听这些母亲的心声,可以推动父母拜托无助感而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就像帮助她们拨开遮挡住太阳的乌云一般。

在书中可以看出,克劳迪亚医生推崇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妈妈”的育儿理念,

足够好的妈妈会积极的根据婴儿的需要作出调整,这种积极的调整会随着孩子忍受挫折能力的增强而减少。。。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婴儿将会从受挫的经历中获益良多。

温尼科特认为,父母不需要完美,恰好是父母的不完美,能够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过于完美的父母养的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难以抵抗长大之后的风雨;而不完美的父母让成长中的孩子经历一些困扰,让孩子准备好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失望。

《倾听,成就孩子健全人格》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表明,一个孩子的问题,是这个家庭的种种潜在问题的集中体现,只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父母的倾述,专业的医生才能给帮助他们探索原因,从而实现父母的自我治愈,并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达成自己与孩子双重成长。

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倾听,搭建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找到真正的自我,构建美好家庭,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使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向阳而生,自由成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