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胞胎母亲摔死次子:惨剧背后,都是过多不良情绪的堆积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日本一位30岁的妈妈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

她每天要独自带三个孩子,每天至少要喂24次奶,换30次尿布,平均每天只能睡一个多小时。

这样繁重的劳动量和高强度的精神压力让她身心俱疲,而她的丈夫和她的家人也没有对她施予任何援手。

最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由于一直止不住孩子的哭声,她一怒之下,摔死了自己三胞胎的次子。

直到缓过劲儿来,她才知道自己酿成了惨剧。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情绪失控导致的悲剧并不少见。

毫无疑问,负面情绪总是不时地在影响着我们的关系和生活。

我们想要跟自己的亲人、孩子好好相处,却总是忍不住大吼大叫、大发脾气;我们想要静静地工作和学习,但却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见异思迁。

负面情绪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它跟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息息相关。

美国医学博士、心理学家约翰·辛德莱尔在《情绪革命》这本书中就指出:“情绪生病比身体生病更可怕。生活中76%的常见病,都是由不良情绪所引起的。”

《情绪革命》是约翰·辛德莱尔的演讲集汇编。他根据多年的从医经历,结合实际案例,讲述了不良情绪带给人们的危害,并从医学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具体的情绪急救方法以及提高情绪自控力的技巧。

一、医学证明,76%的疾病都是情绪病。

约翰·亨特是英国最伟大的生理学家之一,但是他有一个毛病,就是脾气急躁,所以他的冠状动脉不太好。

他曾说过,一个真正激怒他、让他发疯的人会杀了他。

最终,他的预言成为现实。

在一次医学会议上,有人激怒了亨特,导致他心肌梗死,当场死亡。

在所有的不良情绪中,最危险的情绪莫过于愤怒。

当一个人在愤怒的过程中,他不仅会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同时在生理上,愤怒也会使人的心率明显加快,血压陡然升高。

很多人正是因为情绪太过激动,引发了脑中风、脑溢血、心脏病等惨剧。

像龙卷风一样的剧烈情绪会给人带来灾难,而那些看似不重要却一直循环往复的情绪,比如说焦虑、抑郁、失望、恐惧、沮丧等情绪同样会导致我们生病、甚至死亡。

比如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就是一个一直被痛苦的情绪所折磨的人。

她戏称自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多年来一直遭受失眠和抑郁症的困扰。

她两度考上大学,但却都因为健康原因辍学。

最终,她始终没有摆脱情绪的困扰,走上了绝路。

有时候,情绪病比身体病更痛苦、更持久、更隐蔽、更难以治愈。

情绪主要是通过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人体产生生理上的影响。

失眠、健忘、偏头痛、肌肉痛、胃痛、内分泌失调等症状,都跟情绪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情绪好不好,从他的生活习惯中就能够看出来,比如说,吃饭。

作者指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

如果一个人总是暴饮暴食、酗酒、有烟瘾,那么他很可能在生活中受到某种情绪的困扰。

心理学博士朵琳·芙秋在她撰写的《食物与情绪》这本书中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

她指出,肠胃是我们情绪的核心。我们习惯用食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缓和不良的情绪。我们从食物中获得短暂的安慰、平静和满足。

很多皮肤问题也都是由情绪引起的。

最典型的就是,年纪轻轻,脸上却长斑,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肝气郁结。

这样的人很容易生气,情绪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或者总是把一些心事闷在心里,内心压抑,情绪长期无法得到释放,这都会对五脏六腑产生负面的影响。

久而久之,就显现在了脸上。

人的情绪能够引发各种疾病,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医学上早就做过统计,74%的病其实都是由情绪引起的。

本来身体非常健康,但由于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于是任由它发酵、蔓延,长此以往,健康的身体就会演变出病化的身体。

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呢?

作者认为,在情绪的背后,显现的是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同小异,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六大基本需求分别是爱的需求,对安全感的需求,对表现创造能力的需求,对被认可的需求,对新体验的需求以及满足自尊心的需求。

比如,《妻子的浪漫旅行》里的包文婧,看上去大大咧咧、俏皮可爱,但却常常崩溃大哭。

她内心敏感,自我价值感不高,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工作,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这样的“自我评价”导致她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搞不定的困难时,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小情绪,而情绪的背后是她的安全感以及渴望被认可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她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挑战自己、积极地进修和提升自己,只有付出行动才能改善自己的焦虑,增强自己的安全感。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当情绪来临的时候,找到情绪产生的根源,知道在情绪的背后,是自己的哪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能够对症下药,付出行动,从而缓解情绪压力。

三、如何提高情绪自控力?

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似乎都在娱乐至死,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

反而,像焦虑症、抑郁症、空虚寂寞冷这样的心理疾病呈现上升趋势。

世卫组织甚至宣称,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的第二大疾病。

可见,提高情绪的自控力势在必行。

作者在书里也给出了一些方法。

1、跳出“内在小孩”,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成熟的成年人

我们无法掌控情绪的产生,因为它是自发的,但是我们能够改变应对情绪的方式。

每一种应对情绪的方式,比如大吼大叫、指责、谩骂、抱怨、肢体暴力、压抑、顺从等等,其实都是我们的一种习惯性的防御方式。

这种防御方式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应对情绪的方式都是在沿袭童年的反应方式。

童年时期的我们根本就不成熟,所以导致我们的防御方式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想要管理好情绪,我们需要跳出“内在小孩”的模式,以一个真正成熟的、独立的成人视角,去思考问题。

你会发现,一旦人成熟了,心态自然会非常平和。

成年人和小孩的区别其实就在于,成年人应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包容的认识。

当他能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平等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的成长经历,每个人都有他内在的丰富需求时,他就不会再自我中心,他会懂得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们可以给自己找到一个优秀的榜样,看他遇到问题时如何应对,遇到情绪时如何排解,会对自己走向真正的成熟,以及管理好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2、了解并改善引发情绪压力的氛围。

想要真正地管理好情绪,我们还需要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氛围中。

一个人最重要的环境无非就是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

如果你在上班的时候感到很压抑,回到家备受指责、唇枪舌战或者经历冷暴力,那么你很难保持一个好的心情。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人的心理健康很难保证不会出现问题。

所以想一想,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氛围中?它是否会经常引起你的负面情绪?

如果你上班的心情跟上坟的心情一样,你回到家的心情跟见仇人的心情一样,那么这意味着你的工作或者家庭一定出现了某些问题。

要么去改善这些问题,要么你可能需要换一个能够让你产生良好情绪的环境。

3、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受生活的美好。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到一个临终关怀的养老院,随机将老人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老人被安排了养护盆栽的任务,而另外一组老人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结果一年后,他们发现,有养植物的老人的死亡率从30%下降到了15%,降低了整整一半。

可见,即便是一些看似琐碎的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仍然对我们的生命、对我们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生活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算是做一个全职主妇,也一定要给自己留出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它既能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又能够成为情绪来临时、转移注意力的一个窗口。

那位日本妈妈摔死了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就是她生活的全部都是“带孩子”。

倘若她能够想想办法,腾出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或许对于缓解她的情绪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很多时候,情绪来临,人们会一直深陷在情绪里面,去不停地分析、推理、思考,会过度地关注自我的不良感受。

关注自我是必要的,但罗素在《幸福之路》里也说过:“对人和物保持友善的兴趣和关切,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幸福的感受。

当我们感到温暖和幸福的时候,显然我们会更正面积极地应对情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