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效应育儿,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小侦探,小侦探和小坏蛋差别大

当别人家的孩子考试成绩没有自己的孩子好时,你是不是说:"学习差的就是坏孩子,你不要跟TA一起玩"?

当孩子把自己弄得一身脏兮兮时,你是不是说:你是个小傻瓜吗,这么脏都不知道?

你教了孩子几次TA总是学不会时,你是不是说:你这个小笨蛋,怎么教你几次都学不会?

在家庭教养中,我们很多父母总是:"小傻瓜,""小笨蛋,""坏孩子"的说自己的宝贝孩子,殊不知,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种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让孩子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能够正确的自我评价。


他们会觉得学习差就一无是处,就是坏孩子,会厌烦这种坏孩子的角色。反之,则会对自己"好学生"角色沾沾自喜,自我膨胀。

在这种"自我评价"认知偏差的基础上,他们开始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行为,"小笨蛋,小傻瓜"频频犯错,"坏孩子"开始真正厌学,自暴自弃;好学生则只注重学习而忽略了自己的全面发展。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孩子错误行为的恶性循环。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每个父母本质上都是希望孩子好的,可常常误导孩子。身为父母,我们应该要知道,伟大的人都是有个伟大的目标和正确的 "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是孩子向外界展示"我是谁"的问题。

比尔·盖茨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到图书馆帮忙。管理员告诉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归还者放错位置的书放回原处。

小盖茨问:"工作的时候,是像侦探一样么?"

管理员说:"恩,对,你可以这么认为。"

小盖茨对这个"侦探"角色兴奋不己,每当发现别人放错的书时,他都会特别高兴。

没多久,因盖茨父母工作的原因,他们搬家了,小盖茨不得不跟着父母走。新学校的图书馆不让学生做管理员,小盖茨的父母为满足小盖茨做"侦探"的愿望,又把他转回来了,由父亲开车接送。盖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当初父亲不开车接送他,他自己也会走着来这个学校上学的。"

可见,"社会角色"激发了小盖茨多么浓厚的兴趣。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身为父母,我们仅仅是希望孩子好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给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会角色",让孩子时时记得,自己对外所扮演的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让这种积极的"角色效应"时时影响孩子内在动力,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自我约束。

"角色效应"实验:心理学家邀请一些不懂礼貌的孩子做"角色效应"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完全变了个样,在文雅气氛的熏陶下,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有素质的"来宾"角色,并按这种绅士般的角色来约束自己,变成非常有礼貌和素质的绅士了。

这个实验表明,给赋予什么样的角色孩子,当他对该角色有所理解时,他们就按照什么样的角色的来规范自己,从而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角色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角色效应"。

怎么用"角色效应"给孩子塑造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社会角色"?

一、确定身份

社会上有各种各样不同身份职务的人,比如:科学家、发明家、钢琴家、音乐家、明星、警察、法官、律师等,根据孩子的个人喜好、性格来分析孩子喜欢做什么或者适合做什么,再根据社会角色中不同的身份来塑造孩子

平时跟孩子沟通聊天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长大了想当什么啊?小孩子通常都会有个伟大的理想目标,家长不要打击孩子,要鼓励,支持孩子的想法,并在养育过程中逐步锻炼孩子这种气质。(试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经常被父母打击自己的这一伟大目标,而使自己最终选择一条现在的路呢?)

比如:平时孩子比较胆小软弱,那就鼓励孩子做个警察,当然,如果感觉孩子是个挺有正义感的人,也比较喜欢警察,也是需要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想法的。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纠纷(夫妻曾经因为些不愉快的事情在孩子面前经常吵闹的或者单亲的)家庭中成长的(尤其是1-3岁期间),那就鼓励孩子做法官或者律师。一是让孩子更加的明白事理,渐渐的理解父母,二是可以改变孩子小时候受环境影响的心理认知偏差。

总之,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去培养孩子,目的是改变原有的不积极,不健康的心理,重新塑造孩子的正确价值观,这对孩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塑造身份

1、 游戏法

比如:孩子比较胆小、软弱,父母打算锻炼孩子的性格,又或者希望孩子长大跟自己一样做经常。父母根据一些电影剧情编制一些对白,与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警察,一起演绎这部分剧情。

2、 讲解法

根据游戏法扮演完后再告诉孩子,一个警察应有的气质和规范,以及必备的技能(认真读书,学好英文,电脑,才能查案)。暗示孩子要时刻以这个警察的标准约束自己。

3、 重复强化

如果家里来了其他小朋友,或者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一起来做警察角色游戏,把坏人抓起来关在监狱(用纸箱做一个监狱,纸箱做一个手铐和手枪),有别人家孩子一起演习时(任何时候),只能是家长做坏人,千万别让孩子扮演坏人。要把整过坏人做坏事到被警察抓人过程全部表演完成。

游戏完成后家长要给孩子讲解坏人犯的错误是哪些,哪些不能犯,犯了有什么后果。一是强化孩子对角色的认知,二是顺便教育孩子的法律法规及责任意识。

4、 短期激励

通常孩子在做一段时间某种角色后,会有厌倦的感觉,就像玩游戏,天天跟孩子玩一种游戏他也会玩腻的,所以在角色游戏演练完成后,或者每逢重要的节日,给孩子一些相应的礼物和奖品,对孩子有更大程度的支持、认可和鼓励重要。孩子因享受到该"社会角色"的福利待遇后会更加倾向往这个目标发展。

5、 对外展示

带孩子出门或者家里有人来的时候,要刻意在当着孩子给别人介绍孩子,这是我们家的小警察,办案效率最高的。规范意识最强的,很有正义感,责任心等属于警察身份的标签属性。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和享受这种警察的容易感,并以小警察的身份来约束自己和更加努力的网这个目标靠近。

总之,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这样,学习那样,还应该给孩子从小塑造一个积极的社会角色,给孩子从小培养积极伟大的目标,让孩子往一个目标发展,孩子既有方向,家长亦目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