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养不成好习惯?可能你忽视了这一点!

身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一旦孩子出现了不好的习惯,我们就会担心,怕他变坏了,以后难以改正了。

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坏习惯背后的原因。

01

很多的书都告诉我们,21天可以养成一个习惯,甚至可以彻底改变自己,对大人来说,这或许还能有点用,但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难。

其实,真正的好习惯无法靠训练养成。有些人认为,人就跟电脑程序一样,假如你允许孩子边吃边玩游戏,他就永远学不会按时专心吃饭;你通过惩罚他不吃饭,他就知道了下次要专心吃饭,不然就得饿肚子,这样孩子就养成了所谓的“好习惯”。

这些观念的产生有这么一个基础,那就是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意识,而是一个简单的电脑程序,孩子内心没有向好向善的可能。要是你不管他,那他可能就毁了。只有形成了好习惯,孩子才能有正确的行为方式。

我们之所以这么看重“正确”,是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童年时,只有我们的行为正确了,父母才接受我们,可内心背后,却是深深的恐惧。等到我们成为父母,无意识中也延续了上一代的做法,把这样的方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也因此,在培养孩子形成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困难重重。

02

为什么好习惯不是训练出来的?心理专家李雪举了自己的例子。

她说,从小到大,她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无数次。每次妈妈都是数落她、指责她,充满怨气地让她收拾,可她就是不听,怎么乱怎么来。

后来,她学了心理学,试着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所有的行为习惯。等到一个人住的时候,又容许自己乱了半年,之后就开始喜欢上了收拾。看着被自己收拾得整洁的房间,心里很是愉悦。

即使看见别人家很乱,她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她不但接纳了自己,还接纳了别人。

离开了母亲的要求,她反而变好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本心是向好的,没有了外界的要求,美好的品质自然就呈现出来了。

同样的,想要孩子形成好习惯,一味地要求和训练是没用的。只有对孩子进行充足的关爱,孩子才能在爱里发展出智慧,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好习惯。

相反,如果在训练孩子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没用爱的流动,父母把自己的要求强硬地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感受到的,是束缚,是禁锢,那么,孩子很难从心底认同父母,也就难以形成好习惯。即使形成了,也是迫不得已,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表达。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在高中可以勤奋刻苦高度自律,而到了大学,却不思进取虚度时光,原因就在于当时的习惯不是内心自发的选择。

如果有爱的流动,是内心真实的表达,那么,不管他处于什么环境中,都能做到前后一致,即使偶尔有了坏习惯,也会自我纠正。

03

李雪认为,那些顽固的坏习惯的背后,是对爱的呼唤。

比如,有的妈妈不喜欢自己的伴侣抽烟、喝酒、打人,她总会忍不住对孩子说,千万别学你爸,他就是个坏人。可孩子长大后,却跟父亲越来越像,几乎就是父亲的翻版。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哪怕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也要进行补偿。在潜意识的支配下,他开始在行为上认同父母,以弥补情感上无法认同的缺憾。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答案。

也就是说,孩子之所以有坏习惯,是因为得到的爱不够多,心里没有爱的流动。

细细思考了一下,还真是这样。儿子班上有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很是头疼。我了解了一下,发现这三个孩子都是缺少爱的孩子。

孩子A父母两地分居,一年只能见父亲两次,妈妈每天上班,有时候连饭都没时间给他做,经常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

孩子B父母离婚了,父亲偶尔能回来看他一次,但从来不过问孩子的情况,连抚养费都不给。妈妈靠摆摊维持生活,起早贪黑,很是辛苦,因而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孩子;

孩子C倒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还动手,也从来不避讳孩子,导致孩子也习惯了暴力解决问题,经常欺负别的同学。

这些一身坏习惯的孩子,其实也是可怜的孩子,正是因为内心爱的匮乏,才导致他的行为出现了问题。如果父母能尽早意识到这一点,改变对孩子的态度,积极与孩子互动,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和爱,孩子的坏习惯很快就会消失。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去纠正孩子,去改变孩子,而是要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他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不流动了,爱的能量无法到达孩子心里,导致孩子变坏了。

只要我们及时疏通爱的管道,让亲子之爱顺利流淌,孩子自然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出美好的品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