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研发现:母乳中的细菌有益婴儿健康

自然哺乳,一直以来都是目前喂食婴儿的主要方式。然而,因为科技发展因素、母亲身体因素以及人为思想及身体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婴儿都是通过自然哺乳长大的。这篇翻译自《纽约时报》的文章,原标题是Breast Milk Is Teeming With Bacteria — That’s Good for the Baby,作者Apoorva Mandavilli在文中介绍了最新的科学发现,称自然哺乳中富含有益婴儿健康的细菌,并建议母亲们优先选用自然哺乳方式喂养婴儿。

图片来源:Monashee Alonso/Alamy

在婴儿刚出生不久后,他们身上(皮肤上、口中甚至是肠道中)布满了各种细菌。这些细菌都来源于母亲的产道、(顺产过程中的)排泄物以及母亲的皮肤和嘴,当然甚至还有可能来自于胎盘(当然这一点还尚存争议)。

这些大批生长的微生物组,可能会对婴儿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两年所携带的所有微生物组,可能会导致后期出现肥胖症状的风险。剖腹产的婴儿更容易变得肥胖,或者可能更容易患上如1型糖尿病和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近,科学家又发现了导致婴儿携带微生物组的另一重大因素。他们发现,母亲的母乳充满了大量细菌,而这些细菌又可以附着在婴儿的肠道内,从而会对婴儿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只有在通过母乳喂奶的方式下(即便通过抽奶器抽出来再用奶瓶喂婴儿也不行),母乳中才会有丰富的有益细菌。当然,抽奶器抽出的奶中,也富含大量乳房喂奶方式下产生的营养物质。

然而,关于微生物组的发现,可能会给许多女性带来焦虑:医疗建议、母乳喂奶的社会压力、以及有关政策或身体原因,导致她们无法通过母乳喂奶的方式喂食自己的婴儿。

特别是稍微大一点的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而影响其微生物组成分的核心因素,就是他们被喂食的东西。”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儿科研究员、流行病专家梅根·阿扎德(Meghan Azad)称,“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个消息不仅对母亲有帮助,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帮助,即母乳喂奶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来源:The Daily Beast

母乳喂奶过程中的微生物组以及其重要性,也才刚刚被人们发现。

母乳中的细菌数量要比粪便中的细菌少得多,而通常要测试肠道细菌,也都是通过粪便来取样的。目前,科学家还没有找到恰当的工具来分析研究母乳。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研究人员发现,母乳喂奶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它可以让婴儿的微生物组中富含更多的有益细菌。

众所周知的是,剖腹产的婴儿可能会缺乏许多有用的细菌。而如果母亲或婴儿使用了抗生素,那也会影响婴儿身上刚出现的细菌数量,而通过母乳喂奶的方式,正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这些说明其实大家很早就知道,”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哈罗德·哈姆糖尿病中心(Harold Hamm Diabetes Center)主任杰德·弗里德曼(Jed Friedman)称,“而如果不通过母乳喂奶的方式,而换用配方奶粉的话,或者如果母亲还使用了抗生素的话,那就会导致婴儿缺乏必要的细菌,最后结果就可能会大相径庭。而如果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话,后果可能就更严重。”

图片来源:SCIMAT/Science Source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让人们注意到了双歧益生菌(bifidobacteria),它是一种特别有益的微生物。

2012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Bar-Ilan University)微生物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欧姆瑞·科瑞(Omry Koren)发表了一篇具有奠基意义的文章。根据这篇文章的发现,双歧益生菌这种微生物会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断地进化。

长时间下来,它可能会导致出现一种很像发炎和代谢综合征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一般都和心脏病、中风以及2型糖尿病有关。

今年4月,科瑞的团队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在孕期后期,双歧益生菌可以感知到一种叫做黄体酮的妊娠激素,从而会导致其数量激增,就好像自主开始为母乳喂奶阶段做准备。

“实际上,我们认为其中肯定存在一种进化机制,从而导致了双歧益生菌的快速增长。”科瑞说,“关于细菌可以感知人体激素并与之产生反应的发现,我觉得是非常让人着迷的。”

双歧益生菌可以消耗母乳中一种名叫人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的特殊糖分,而婴儿刚好无法消化这种糖分。所以,这类细菌大量存在于母乳喂奶的婴儿肠道中,但通过配方奶粉喂食的婴儿肠道中,则不存在大量的该类细菌。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母乳中含有人乳寡糖。但研究却发现这种糖分对微生物组的发展非常重要,而因此也受到了大量的关注。

奶牛可以产生约40种寡糖,而人类母乳中则含有超过100种寡糖成分,尽管每个母亲其母乳中寡糖成分数量可能存在差异。此外,母乳中还含有一系列特别的激素、抗生素以及细菌组合,而这一组合则可以满足婴儿的有关需求。

“这是母乳非常特别的一个方面,而且也是无法复制的,”阿扎德称,“而配方奶粉,在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更加通用型的营养产品。”

图片来源:Verywell Family

配方奶粉生产商也一直在保持着与母乳科研水平相当的发展,并且尝试着尽可能地模拟效仿母乳中的有关成分。但就寡糖而已,这些配方奶粉生产商可能过早地采取行动了。

某些生产商在其产品中添加了一种叫做2’-岩藻糖基乳糖(2FL)的复合糖成分(同时也在研发测试其它成分)。然而,实际上有20%的母亲其母乳中并没有2FL成分。如果这些母亲给婴儿喂食的奶粉中含有2FL成分,那婴儿就会吸收一种通过自然哺乳不会获得的复合糖成分,那阿扎德表示称,“这到底是?还是不好?目前我们无法得知。”

加入仅仅一种糖分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好处。

有关研究表明,真正对婴儿健康有帮助的糖类成分大约只有10种,但前提是通过混合方式吸收。

“如果这些成分是独立的,也没有全部和其它成分混合在一起的话,那这些成分还有什么作用呢?”美国马里兰州的尤妮丝·肯尼迪·施莱弗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Eunice Kennedy Shriv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儿科研究员安德鲁·布雷默(Andrew Bremer)博士提出。

“如果只在配方奶粉中添加一种成分,那又能不能达到母乳的效果呢?或者,当然但愿不会如此,又会不会有损婴儿健康呢?”布雷默补充说。

据阿扎德称,通常情况下,用抽奶器抽出母乳再通过奶瓶喂食婴儿的方式都要比配方奶粉好。但同时她也提到了一些可能让母亲们担忧的信息,即相比于让婴儿直接从母亲身上吸允母乳,抽出的母乳中可能会损失部分糖分。

在研究了393对母亲和婴儿后,阿扎德和她的同事发现,抽出的母乳中有更多的有害细菌,同时也有一些双歧益生菌。许多变量因素都可能影响抽出的母乳质量,其中包括抽奶器的类型、母乳储存方式以及奶瓶和奶嘴的清洁程度等。

阿扎德的研究发现,让婴儿直接从母亲身上吸允母乳的做法非常重要。在婴儿从母亲身上吸奶的过程中,其口中的某些微生物组可能会寄生至目前的乳房中。

换句话说,母乳喂奶的好处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其中包括母亲身体里的微生物组(包括母乳中以及乳房表面),还有婴儿口中和肠道中的微生物组。

“我不希望人们把母乳当作是不好的东西,”布雷默说,“但这个时期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当你人为干涉婴儿本应自然地从母亲身上吸允母乳时,你又会失去什么?或者又能得到什么?如今的科学发展程度已经更加成熟了,我们已经在开始探索研究这些问题了。”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er

布雷默称,医生在给婴儿或处于泌乳期的母亲开具处方药时,应该谨慎为好。有大量研究表明,抗生素会对微生物组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从而让婴儿体内留存更多的有害细菌。

对部分母亲和婴儿来说,放弃使用抗生素似乎不太可能。

有超过25%的孕妇都会感染B组链球菌,因此她们可能在分娩过程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从而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有关专家建议,这些孕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降低抗生素对微生物组的影响,其中包括顺产、只通过母乳喂食婴儿,或者不用带有香味的沐浴用品给婴儿洗澡等。

“而这些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婴儿皮肤和肠道中有益细菌的健康成长。”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内尔·霍奇森·伍德拉夫护理学院(Nell Hodgson Woodruff School of Nursing)的研究员莎拉·爱德华滋(Sara Edwards)称。

爱德华滋和她的同事目前正追踪研究600名孕妇,以发现妊娠期间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对母亲和婴儿产生的长期影响。目前,她们并没有发现确定的模式,但对母亲的影响似乎都是暂时的。

“看起来身体的反应情况似乎不错,”爱德华滋称,“特别是本来身体就非常健康也没有其它并发症和免疫问题的孕妇。一旦抗生素的作用结束后,身体好像就自动修复了。”

此外,她还补充说,女性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避免高压力环境,同时要进食富含有益细菌的食物,比如酸奶、酸牛乳酒、红茶菌以及泡菜等。

“对母亲身体健康起促进作用的食物,也可以随后通过母乳而让婴儿吸收富含营养的健康元素。”爱德华滋还称。

所以,母乳喂奶再次被证明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用的。不过,阿扎德强调,如果真的无法通过母乳喂食婴儿,也不应该对此感到绝望。

“目前清晰的事实是,母乳喂食存在剂量反应,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都能起到一定作用的。”阿扎德称,“因此,如果你无法坚持六个月用母乳喂食婴儿的话,哪怕你偶尔用母乳喂食婴儿,或者坚持一个月或一周,那肯定也比其他方式喂食婴儿要好。”

译者:井岛俊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