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拒不承认还发脾气,家长如何说?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在一个育儿群里,有家长问:我5岁半的女儿,现在好像越来越敏感、脆弱了,幼儿园的老师反应,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老师一说就哭。平时在家也是,完全不能接受家长的劝解,如果我说她哪里做错了,她拒不承认,还会大发脾气,都不知怎么办好啦?

另一位妈妈接着话头说:我家儿子也是这种情况,如果批评或是给孩子讲道理,他就会去做其它事情,顾左右而言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说破嘴,孩子也是拒不承认,如果批评狠了,孩子就大发脾气。

孩子自己拿杯子打水,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本来这事只要孩子说出来,打扫干净就好了。可孩子偏偏不承认是她撒的水,还说是奶奶撒的。

妈妈说:撒水是小事,拒不承认,还诬赖奶奶,这才是重点。

说到孩子犯错,拒不承认,家长们还纷纷表示:到了最后,实在让人生气的,不是孩子犯错的本身,而是孩子拒不认错的态度。

一些家长,会把孩子对待错误的态度,升级到未来孩子的道德,品格的层面。

先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犯错后,孩子为什么会拒不承认呢?

孩子拒不承认,是害怕承担后果。

就像那位妈妈说,女儿撒水了也要诬赖是奶奶撒的。我就问她,是不是以前女儿也有撒水的经历,而且还挨了骂,甚至受到了处罚。

果不其然,妈妈说,女儿因为自己打水不小心撒到地上,已经多次被挨骂,上一次还警告女儿,如果再撒水,就要没收她最爱的洋娃娃。

妈妈用没收最爱的洋娃娃来要挟女儿,希望女儿改掉撒水的毛病,但结果,女儿撒水的毛病没改掉,又多了一项诬赖、撒谎的毛病。

如果之前妈妈看到女儿撒水,只是要求孩子自己把地面打扫干净,没有责骂和处罚,当下次女儿再撒水时,她知道自己需要承担的后果是打扫地面,她也就不会撒谎了。

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犯错后拒不承认时,要想想,是不是曾经对孩子有过严厉处罚的经历,使孩子害怕承担后果。

一般情况下,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伤害他人,也不会伤害到自己,就不应该受到严厉处罚,只要承担事情造成的后果就可以了。

意识不到错误,形成抵触情绪,或是逃避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因为偶尔的贪玩、或是好奇心理,做了一些父母不允许的事情。孩子内心可能会意识到这个事情不好,但还意识不到错误。

当发现父母把他的行为当成错误来批评时,孩子就会形成抵触情绪,因为拒不承认,是一种逃避心理。如果父母强制孩子承认和改正,只会引发冲突,孩子容易用发脾气来抵抗。

我们在批评孩子之前,先要做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这件事是错误的,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骂,这样不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往往会适得其反。

家长如何说?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直接指出问题,不翻旧账。

还是以前文撒水为例,当孩子不小心把水撒在地上了,妈妈只需要直接指出问题,“水撒在地上容易打滑,去拿拖把来,把地板清理干净。”

翻旧账的说法是:“看看你,又把水撒在地上了,这都多少次了,怎么就是不会改呢。”

唠叨、翻旧账、责骂,对于改正孩子的行为习惯,并没有多少帮助,只会让孩子抵抗、反感。

不威逼利诱,给孩子立规矩。

“你再这样,就把你的玩具没收”

“如果你表现好,就给你奖励一顿大餐”

威逼利诱孩子,成了许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法宝。当有一天,发现连威逼利诱都不管用时,又该如何是好呢?

都说,没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只有早早的开始给孩子立规矩,教育孩子才会越来越轻松。

给孩子立规矩,用规矩来说服孩子,而不是用道理来说服孩子。

当然,规矩也不是父母单方面为了省事,而对孩子限定的框框架架,而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对培养孩子有利的行为、处事方法。

总之,即使是孩子犯错,父母也应该以事论事,不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事后,也不要故意板着脸不和孩子说话,不用冷暴力对待孩子,及时修复亲子关系。

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只是不认可这件事,对孩子的爱却不会改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