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看完这本小儿书,我确认自己是个文盲

【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孩子,遇见你,是我人生重来的唯一机会】



其实但凡稍微要求严格一些,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真的都是文盲。

不信我们来讲一本书——《幼学琼林》

如果你连听都没听说过,请重看开头第一句话。

如果你听过,我猜你大概也是没有读过的。

这是一本诞生于明代的童蒙读物,所以称它是小儿书毫无问题,尽管从实际内容来讲,3-100岁都适用

童蒙读物大家最熟悉的是三百千,但这个《幼学琼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少儿百科全书。

所以坊间有这么一句话叫: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一个孩子读了《幼学琼林》就能走天下。

一般认为本书作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书名最早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幼学琼林》这个名字听上去确实有品位一些:“琼林”指琼树之林,古人常用琼林比喻佛国、仙境的瑰丽景象。

所以这名字就像一幅画:垂髫的小童走进知识的仙境,一片五光十色,目不暇接。

那么《幼学琼林》真的是给小孩子看的读物吗?

真的是。如果你翻看这本书有如芒在背的感觉,那只能说现在的成年人沉浸在“没文化”的状态已经很久了


论降低阅读难度,《幼学琼林》绝对是业界良心:

首先,这是一部特别重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读物,当然了,是古代老百姓。

看看这些章节名称: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

这些都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总结,其中谈到的远近亲疏、迎来送往,是儿童乃至成年人都不能不知的常识和礼节。

所以一部贴近生活方方面面的小书,我们怎么好意思说它很难?


其次,这是一部在体例和表达上都相当通俗的读物。

体例上,本书根据儿童可理解的程度在章节类目上做了很多合并和简化的工作。

同样是类书,像蒙学性质的《初学记》和御用性质的《太平御览》,都要比《幼学琼林》复杂。

在用字方面,明清时期的这类童蒙读物都比较友好,而像西汉时期用于教儿童识字的《急就篇》,其实就很像天书了。

再者,这是一部读起来绝不会枯燥乏味的小书。


整部书借鉴了骈文的特征,也就是几乎全篇都在用典、对偶和押韵。简单来说,这很像一部讲故事的对联集。

和三百千不同的是,本书没有追求字数上的整齐划一,完全根据实际内容选择或长或短的表达。

这个好处有二:一方面形成了整体的节奏变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好的传播知识,这也是降低难度的证明。

比如同样一个典故,《三字经》用“三三”的形式表达,总共六个字难免过于压缩,《幼学》一书用“七七”就豁然开朗了。

现在我们来看《幼学琼林》的具体内容。

本书共有4卷,33章节,总体内容结构可以概括为:天地——人事——物

先看天地。

涉及这部分内容的其实只有开篇的3个章节(天文、地舆、岁时),也就是占全书不到1/10的篇幅,但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其中天文和岁时的部分,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确实有一定距离,但这里头还是有相当多我们可以学习的精华。

比如和天文词语有关的成语解释(请注意《幼学琼林》原本就叫《成语考》)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

沐雨栉风,谓风尘之劳苦。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

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我们小时候学成语,通常对成语的解释动辄十几个字,再看看《幼学》,用词简洁明了,释义又清晰又有范儿。

你教孩子一个“披星戴月”,“早夜之奔驰”完全没有理解上的困难;

你教孩子一个“杞人忧天”,都不用费口舌,就是“过虑”或者“多虑”的意思。

请大家留意,整本《幼学》涉及到大量成语解释,都是这个模式,后面会推荐一些原文供大家品鉴。

除了成语,还有一些两个字的概念,比如:

事相悬者如天壤

雷同谓语言相符

以及像“父仇不共戴天”这种大家耳熟能详的表述,书里都有。

在“天地”这三个章节中,强烈推荐大家带着孩子完整学习“地舆”篇,我们摘录其中的一些,可做为最基础的学习: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

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

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

福建省属闽中,

湖广地名三楚。

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

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

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

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

四川为西蜀,云南为古滇。

贵州省近蛮方,自古名为黔地。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此为天下之五岳。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

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望人包容,曰海涵;

谢人恩泽,曰河润。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以蠡测海,喻人之见小;

精卫衔石,比人之徒劳。

跋涉谓行路艰难,

康庄谓道路平坦。

再看人事。人事的部分大概又可以分两类:

一个是国家的人事,也就是关于帝王、后宫、宗藩的内容,这部分基本上以历史故事为主,但仔细找还是有好玩儿的。

比如各位有女儿的家长,都喜欢把女儿叫做“小公主”吧?那么“公主”是个什么典故呢?为什么叫“公主”?


帝女乃公侯主婚,故有公主之称。

在古代,皇帝的女儿们都是由公侯这个级别主婚,所以才简称公主。有没有大开眼界的感觉?

再一个就是普通人伦社会的内容,涉及到认识宗亲、认识自我、认识吃穿住用、了解文学宗教等文化常识。

从最通俗易学的角度说,这部分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通读卷三的“人事”篇,摘抄部分内容如下:

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

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

仇深曰切齿,人笑曰解颐。

人微笑曰莞尔,掩口笑曰胡卢。

大笑曰绝倒,众笑曰哄堂。

铭心镂骨,感德难忘;

结草衔环,知恩必报。

事有低昂曰轩轾,

力相上下曰颉颃。

凭空起事曰作俑,

仍前踵弊曰效尤。

事有奇缘,曰三生有幸;

事皆拂意,曰一事无成。

将近好处,曰渐入佳境;

无端倨傲,曰旁若无人。

为善则流芳百世,

为恶则遗臭万年。

管中窥豹,所见不多;

坐井观天,知识不广。

见事极真,曰明若观火;

对敌易胜,曰势若摧枯。

其余的章节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知识,

比如什么叫九族:

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比如形容高寿之人的区别:

百岁曰上寿,

八十曰中寿,

六十曰下寿;

八十曰耋,

九十曰耄,

百岁曰期颐。

比如形容不同身份的人去世:

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人死曰不禄,

庶人死曰死,

童子死曰殇。

比如为何墓碑上管父母叫“考妣”:

父死何谓考,考者成也,已成事业也;

母死何谓妣,妣者媲也,克媲父美也。

最后看物的部分。

这些篇幅主要讲的是日用器物、奇珍异宝、动物植物。这部分可能也是低龄孩童最感兴趣的。

我们强烈推荐其中的“鸟兽”篇,请注意这里并不是动植物介绍,而是讲了很多带动物名称的成语典故:

无肠公子,螃蟹之名;

绿衣使者,鹦鹉之号。

狐假虎威,谓借势而为恶;

养虎贻害,谓留祸之在身。

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

贪图不足,谓之蛇欲吞象。

祸去祸又至,曰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除凶不畏凶,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杯中蛇影,自起猜疑;

塞翁失马,难分祸福。

有势莫能为,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制小不用大,曰割鸡之小,焉用牛刀。

事多曰猬集,利小曰蝇头。

心惑似狐疑,人喜如雀跃。

势弱难敌,谓之螳臂当辕;

人生易死,乃曰蜉蝣在世。

小人不知君子之心,曰燕雀焉知鸿鹄志;

君子不受小人之侮,曰虎豹岂受犬羊欺。

缘木求鱼,极言难得;

按图索骥,甚言失真。

羊质虎皮,讥其有文无实;

守株待兔,言其守拙无能。

在鸟兽篇之外,还有一些不少应该掌握的小知识——

比如特别爱弄错的一个成语,从来没有“昨日黄花”:

明日黄花,过时之物;

岁寒松柏,有节之称。

比如“饮食”篇谈到的处事技巧: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比如“衣服”篇谈到的社会现象: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所以你看,《幼学琼林》这部书的文化浓度达到了什么程度?

整本书算标点和目录,不算注释,21388个字,据专业统计,这其中包含了1641个典故!

也就是说,您的孩子读完一本《幼学琼林》,实际上也接触到了大量经史子集的内容。


经的部分:涉及18种文献,主要出自诗经、春秋左氏传、周易、尚书、礼记、论语、孟子等等。

史的部分:涉及44种文献,光是一部史记就贡献122个典故,其余包括后汉书、晋书、汉书、新唐书、三国志等等。

子的部分:涉及131种文献,范围极其广泛,以小说、类书、儒家、杂家的文献居多,主要出自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等。

集的部分:文献数无法统计,以作家的单篇作品为主,其中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的比重最大。

不需要更多介绍了,《幼学琼林》是多么牛的一本书还不清楚吗?


爸爸妈妈们,有空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打开它,随便翻开一页读一读,那是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

我们不当文盲!

【粉丝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赋究竟是什么,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在对话框输入“测试”,答案就在那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