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吃糖如何分辨是多是少?放纵孩子只会害了他

大家都知道摄取过量糖分会对人体造成负担,然而喜好甜味是孩子的天性,生活周遭充斥着含糖食品,爸妈该如何避免小宝贝吃进太多糖分呢?

“糖”是什么?


糖是具有甜味的化合物,在营养学分类中,是“糖类”家族成员之一,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的食物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只是成分和含量不同,t糖可细分为单糖、双糖、多糖及寡糖。




通常用来增加食物甜味的调味剂,多使用单糖类的果糖及双糖类的蔗糖。至于常见的砂糖、冰糖、方糖或红糖等,其实都是精制加工后的蔗糖。无论是哪一种糖,若过量摄取,经身体代谢后会转变为脂肪,储存于肝脏或身体其他部位,进而引发其他疾病。

幼儿每天建议摄取量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除正常饮食之外,一日当中所摄取的糖分,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佳。台湾卫生主管部门建议,1~3岁大的幼儿每日饮食摄取总热量依活动量不同而有所不同,在4830~5670千焦之间。若以每日所需总热量为4830千焦计算,每日可额外摄取的糖分为483千焦(1克=16.8千焦),约28克。




例如1颗方糖约5克,1瓶100ml的养乐多约含3颗方糖,只要喝2瓶养乐多(含糖量为:16.8(千焦)X5(克)X3(颗)X2(瓶)=504千焦),摄取量就远远超过幼儿一天可摄取的标准。

由此可见,幼儿每日可额外摄取的糖分并不多,不小心控制就非常容易超出建议摄取量。

摄取过多糖分对幼儿的影响


若人体摄取过多糖分,会造成肥胖、三酸甘油脂过高、形成脂肪肝,或引发其他代谢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还会加速细胞的老化。有研究显示,吃甜食可能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不易安抚、精神亢奋等。

单看部分个案无法断定孩子情绪不稳定是吃太多甜食所致,但摄取过多糖分会对身体造成负担,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活周围有很多食品为了增添风味而加入大量糖分。对幼儿来说,这些吃进嘴里的“甜头”,除了会使幼儿生疾病,还会影响孩子情绪,最直接的就是影响孩子的食欲,使部分营养成分摄取不足,进而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此外,也可能增加蛀牙的风险。



酌量提供的教养原则


喜好甜味可说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糖果和饼干,孩子很难不被吸引。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售的糖果饼干,除了含有高糖分,另外为了延长食物的保存期限、适口性、美观性等,还会使用其他人工添加剂,例如人工色素、反式脂肪酸、防腐剂等,若大量食用,可能会影响健康,甚至成为诱发疾病的潜在因子。

3岁以下的婴幼儿,生活环境与接触对象多以家庭为主,限制含糖食物相对较容易。减少孩子吃糖可订定规则,例如一周一次或这个东西吃完就没有了,既能满足孩子对甜食的欲望,又不让孩子养成吃糖果饼干的习惯。

除了订定规则酌量提供甜食的频率与分量之外,家长应不主动提供,不把零食作为奖赏,避免家中囤积零食,减少孩子想吃的念头。最重要的是,为不影响正餐食欲应避免在饭前给予孩子零食。




慎选食物


在便利店、面包店、甜点店林立的环境之下,孩子免不了会被橱窗里缤纷的食物吸引,或是连爸妈都克制不住而买给孩子当点心。除了通过教养方式让孩子降低对甜食的欲望之外,学会看食品的营养标示与成分也是把关的重要步骤。

营养标示中,会记载食品热量与各营养素的分量,容易阅读,但要注意部分标示并不一定会把含糖量单独呈现,反而是将其并入碳水化合物的总量,成分内容因常出现专有名词,使消费者不易阅读而经常被忽略。若对于营养标示或内容物有疑虑,甚至没有完整标示的食品,最好还是少吃。

自制甜点


许多爸妈为了让孩子获得充足的营养,对食材的选用及料理方式非常讲究,以自制甜点取代市售产品。可选择的甜点种类相当多,要以天然食材、有营养价值的甜品为首选,例如红豆汤、绿豆汤或莲子银耳汤等,这些食材本身就具有甜味,刚开始煮给孩子吃的时候,可试着减少糖分,或以料多汤少的方式,让孩子多吃具有营养的食材,少喝甜汤。




而甜味剂也可用水果或原味优格取代,但无论是水果内的果糖,或是原味优格添加的少许砂糖,都是热量来源,过量摄取还是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嗜甜会成瘾


甜味会让人成瘾,也就是口味会渐渐变重而越吃越甜。因此,从小就应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吃太多甜食。

点心聪明选 健康无负担


一般5岁前的幼儿,建议1天给予5~6餐,而餐与餐之间的小点心,可以提供奶类、水果类、主食类(如蒸地瓜或少糖少油的吐司面包、馒头、餐包等),同时也要注意点心的分量,以不影响孩子吃正餐的食欲并适时调整为主。



*文章涉及母婴干货知识由好孕妈妈采访咨询/台大医院营养室营养师翁慧玲,与好孕妈妈共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你会给孩子吃零食吗?

欢迎留言分享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