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在给孩子“全脑教育”,还是“全脑教养”?

现在的父母尤为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的香港妈妈,到身边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兴趣班的父母,几乎每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着美好的期许。

CC小朋友尚在我肚子里时,我对他唯一的期许是希望他健康、平安、快乐的长大成人。随着他出生、慢慢地长大,不知不觉间,我变成了对于孩子有更多要求的大多数父母。带他试听各种早教课程,并针对评测给他选出一个合适的课程体系,健康快乐不再是唯一的要求。

有一天,我照例带小朋友出去上课时,小朋友突然嚷着说不要去了,上课的地方碎了。看着他气呼呼的样子,我明白此时的他需要我帮忙“整合大脑”。我蹲下来抱了抱他,开始了我们两个的“整合之旅”……

整合大脑这一理论来源于《全脑教养法——拓宽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一书。该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漫画形式讲解了一些大脑的基本概念并结合相关案例总结了12项教养方式,帮助父母及养育者更好地理解孩子,更好更科学地塑造孩子的大脑,增强孩子应对困境的能力,为孩子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书中附录B有0~3、3~6、6~9、9~12四个年龄段全脑教养指南,不同阶段的父母可自行查阅。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本书的作者丹尼尔•西格尔,他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创立了人际神经生物学这一新学科,这门学科的研究重点是人际关系与大脑的密切关系,信奉“整合是王道”。“整合”概念在作者的多本著作里均有体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教养三部曲系列:《全脑教养法》、《第七感》和《由内而外的教养》。丹尼尔•西格尔倡导科学教养,“整合大脑”在教养中的积极作用贯穿在他的整个作品中。

另一位作者蒂娜•佩恩•布赖森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她是第七感研究所主任,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知名育儿专家,书中部分案例来自于蒂娜的分享。

《全脑教养法》用六个章节介绍了儿童思维拓展的核心概念——整合和12个全脑教养方法,作者在书中指出:整合全脑就是整合孩子的左右脑、上下脑、整合自己的记忆、整合自我与他人,通过左脑的逻辑平衡右脑的情感,避免结果教育多锻炼孩子的上层大脑,从而控制代表本能的上层大脑,教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保持独特自我认知的同时,能够情绪稳定、灵活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收获,书中的观点让先前脑子里星星点点的相关知识渐渐组织成一个网络,对于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都有了新的解读,现分享一二:

01 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

《全脑教养法》第1法中讲,当孩子难过时,不要试图讲道理,首先进行情感联结,即右脑对右脑的联结。当孩子可以控制和接纳情绪时,再进行左脑式的引导和教育。

当小朋友嚷着不想去上课,还大喊大叫时,我马上抱了抱他:“妈妈看到你很难过,是吗?”小朋友依然嘟着嘴:“我不要去上课!”我看着他的眼睛:“我记得你很喜欢那个上课的老师呀” “喜欢,我要和果果一起上!”听到这里,我终于弄清楚他为什么要闹了。

上次上课时他的好朋友果果有事情没有去,他当时有些不开心,但是我没在意,原来他一直记着这件事情。“宝贝上次没有和果果一起上课,很不开心,是吗”他点点头,这个时候他已经平静下来了,“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你不能对妈妈大喊大叫,我们现在给果果打个电话,看看他今天能不能去上课,好吗?”小朋友抱了抱我,不再闹了。

这是三岁孩子的小插曲,相信很多父母遇到类似的或者更甚于此的情况也很多。前边我分享了丹尼尔•西格尔关于左右脑的基本知识:左脑负责思维逻辑,是语言的、求实的;右脑负责情感,是非语言的,注重情感和体验。

当CC嚷着不去上课时,他右脑的情绪正在剧烈波动,这个时候我如果运用左脑式的逻辑跟他讲道理(这次上课和之前一样/你到底怎么了/再不出发我们要迟到了)只会适得其反,会让接下来的场面剑拔弩张。我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并积极回应了他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是右脑对右脑的沟通,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的大脑进入整合的状态,这个时候再对孩子进行左脑式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沟通相对容易很多。

02 育儿育己:我们也需要整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当我们对孩子心怀美好期待并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时,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达到了这个目标?或者说,当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真正的“他”时,我们有没有成为真正的“我”?父母自己的成长或停滞、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孩子,当父母可以掌控自我、变得更加智慧、情感更加健康向上时,孩子也会有所受益,越来越健康。所以,育儿要先育己。

在和小朋友CC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不上课事件的翻版或者升级版,并不是每次我都能处理的很好,父母不是神仙,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处理得很完美,允许我们偶尔的失误,不管是育儿还是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修炼整合就是不断的升级打怪,放轻松、慢慢来!在书中部分章节的“整合我们自己”部分,作者都有给出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照练习。

03 第七感和觉知之轮:思想是可以塑造的

“第七感”这个词来源于丹尼尔•西格尔的另外一本书《第七感: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概念》, 有两层含义:即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及他人的心理。觉知之轮是作者创造的一个模型,有助于我们更了解自己。我们的内心可以用一个车轮来表示,中心位置是本源,即心灵的内在部分,本源辐射到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如图所示。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要从本源出发,然后留意觉知之轮的各个外围面向什么,察觉到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这个时候,你可以转移焦点,主动将注意力转向你要选择的面向,随之你的精神状态就会发生改变,这就是第七感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是可以被自己塑造的。

回到CC小朋友不想上课事件中,我当时的一些想法: 

“从早上起床到现在忙了三个多小时,好累。” 

“孩子九点钟上课,现在八点四十,坐公交来不及了!” 

“他还在那里磨蹭,好急!” 

“天,他为什么不要上课了?闹什么” 

“我要崩溃了!”

当处在上面那些情绪中时,我整个人是抓狂的,当看到照片墙上笑意满满的照片时,脑海中闪现出一些画面……这个时候我让自己转过头,做了一个深呼吸,开始看那些照片: 

“这是CC六个月的时候吧,胖胖的,好可爱!” 

“他每天都对我说:妈妈,我有100那么爱你,最大的数字是100 ”

“全职带娃儿确实挺累的,但是幸福和快乐也是满满的。”

这个时候,我自己的状态已经趋近平稳,开始觉察孩子的情绪和状态。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第七感,回归本源,去寻找更广阔的的视角,发现更多的外围面向,将不同的面向融合,大脑重新整合运作的过程。

作为父母,我们在关注孩子开发全脑教育、提升智力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同时进行“全脑教养”。手头的这本《全脑教养法》已经被我翻掉页了,回想起每次和小朋友之间或紧张或愤怒的时刻,我每一次和他的互动现在看来都别有另一番意义,结果或理想或需要改进,但于我于小朋友来讲,都是人生的成长时刻,那些时刻我们的情感是联结在一起的。如果你在育儿中也有一些困惑,这本书中也许能找到答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