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道歉”,不是说“对不起”这么简单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件小事,是讲妈妈如何处理孩子们在游乐场里的冲突的,博主记录的那两个妈妈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可以说,这两位妈妈在关于“如何给别人道歉”这件事上,给女儿做了一次示范。

道歉最首要做的事情,是给对方的情绪灭火,说“对不起”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同时,妈妈们也顾及到自己孩子的情绪,带离现场一来是为了倾听孩子当下的感受,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来也是希望让孩子情绪降温

这件小事,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没过两天,自己还真就遇到了类似的事。

1

上周末,潼潼跟以前幼儿园同班的两个小女孩约着一起去亲子餐厅玩儿,其中一个女孩还带来了另一个朋友A,也是个年纪相仿的小姑娘。

四个女孩在淘气堡玩得不亦乐乎,我们几个妈妈也在一旁聊着天儿,我顺便还在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没想到,刚玩了没一会儿,潼潼她们几个女孩子就来找我们“吐槽”,说有两个也在淘气堡玩的男孩子太顽皮,总抢她们的球,还不让她们玩儿。

当时我们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儿,就说要不你们自己先去试试看跟他们沟通一下?如果实在不行,你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没想到,没过几分钟,小女孩A带着哭腔跑来找自己的妈妈,说是胳膊被两个男孩弄疼了。

女孩妈妈一看,女儿的胳膊红了一片,当即按耐不住了,站起来询问:

“到底是哪个男孩子弄的,家长是不是要管管?”

两个男孩的妈妈见状站了起来,叫来了自己的孩子,和受伤的女孩说了句“对不起”。

本来事情发展到这里,可能也就结束了。既然孩子伤得不严重,对方也道歉了,我们和女孩A的妈妈也都不是不依不饶的人,这件事就到此为止。

但没想到,事情还有续集。

玩了一会儿该吃饭了,潼潼她们几个过来餐桌这儿,边吃边给我们讲事情的经过,详细说了两个男孩当时怎么推了她们、抢了她们的玩具。

本来算是私下讨论,她们说话的声音也不算大,但因为我们跟男孩妈妈的桌子坐得比较近,所以正说着,话就被两个男孩的妈妈听见了。

只见,一个妈妈站起来,明显带着情绪的大声对其中一个男孩说:

“你们别再和那几个女孩玩啦,她们太刺儿了!”

一听这话,本来早都平静下来的朋友又火了起来,上前和男孩妈妈理论:

“这位妈妈,你这样说就不对了,难道你平常就是这样教育自己孩子的吗?明明是你的孩子打了人,你倒觉得是被打的人有问题?”

男孩妈妈也一脸怒色,反问朋友:

“我都让孩子道歉了,你还想怎样?”

2

2

听到那句话的时候,我是真心有点震惊啊!

除了生气以外,直到后来那俩妈妈走了以后,我们几个妈妈也在讨论:“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堂而皇之地说出这么“不讲道理”的话来?”

想来想去,可能原因在于这位妈妈错误的理解了“道歉”这件事。

在有些人看来,道歉就等同于自己和对方说一句“对不起”,仿佛这三个字一说出来,整个的道歉行为就已经结束了,而受到伤害的一方也理应停止不满,马上原谅对方。

就像那位男孩的妈妈一样,固执的认为只要一道歉,我们就不该再去讨论她儿子的对错。

这样的“对不起”,早已不再是充满歉意和愧疚的三个字,反而变成了开脱和推卸责任的字眼。

更重要的是,当下说了“对不起”的孩子,其实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这样的道歉,便是无意义的。

真正的道歉,应该是让犯错误的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感受到对方在情绪、身体等各方面的伤害,真正反省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并想办法弥补与修复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看来,和开头那两位“教科书”妈妈的做法刚好相反,我们遇到的男孩妈妈,其实给孩子做了一次错误的“道歉”示范,她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对不起”三个字不过是走个形式而已。

有一句话说,“分不清对错的大人,只能教孩子说对不起”。这样的父母,教会孩子的只有道歉的套路,却没有道歉的真诚。

孩子不会明白,空洞无谓的“对不起”,有可能会让受害的人更加生气,从而引发更激烈的冲突。

为什么,同样都是说“对不起”,道歉与道歉之间的差距就那么大呢?

这其中的差距其实可能就在同理心。

只有带着同理心,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才能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给对方造成了哪些伤害。不管是后续的承担责任也好,弥补过失也好,都要建立在同理心这一步之上。

3

当然,孩子并非一出生就天然的拥有同理心。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社交冲突的发生,都是一次引导孩子建立同理心的绝妙时机。

此时,我们能做的事情有两件:示范和复盘。

就像开篇那两位妈妈一样,在看到女儿们起了冲突之后,第一时间先过来“安抚对方”。

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妈妈处理问题的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

不是机械的说声“对不起”,而是带着真诚和关切,询问对方“有没有受伤”、“我弄疼你了吧”、“我让你伤心了吧”?

当孩子在父母的行为中真正感受到这些语言、动作的力量和作用,他才有可能去模仿与学习,在下一次自己单独遇到了社交冲突的时候,也能尝试着这样使用。

除了强大的榜样力量,事后复盘也很重要。

比如我们在淘气堡遇到的小插曲,如果欺负别人的是潼潼,在我听到了对方讨论整件事的经过时,我很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跟潼潼进行复盘。一起尝试着去分析和发现,到底孩子哪里做的不合适,又有什么方法可以代替和改善。

复盘之后,也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想一想,有什么可以弥补和修复关系的方法。

比起我们遇到的男孩妈妈说“不要跟这几个女孩子玩”,我觉得开篇那两个妈妈“鼓励两个孩子继续玩”,也许更能让孩子明白道歉的真正意义。

当然,我不是不能理解家长的“护短”之心。

只是,“护短”应该是不当众辱骂责罚孩子,但该讲的道理仍然要私下给孩子说清楚了,让他们以后更好的成长。而不是明明错了也死扛着不认,把“故意”硬说成“过失”,只要道歉了,连对方在私下的讨论里都不允许再提到自己孩子半分不对。

这样的“护短”,或许只会教育出没有责任感、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孩子。

其实,关于“教会孩子道歉”的文章,小暖之前曾经也写过。在那篇《孩子做错事,想清楚这几件事再让他们道歉才有用》的文章里,有一则网友的留言令我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道歉这件事,远比一句简单的“对不起”要复杂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需要直面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尤其在孩子还小,尚在学习该如何与人相处的时候,父母们适当的引导还是不可或缺。

不妨把每一次矛盾看做小小的可“教”之机,也怀着一颗坦然的心,给与孩子学习的时间。

也许这一次告诉了孩子应该如何去道歉,下一次孩子还是没有做好,那就由父母再示范一次,给孩子多一次学习的机会。

总有一天孩子会明白,我们的身上并没有一个开关,一按下去就立刻能开心。

比起简单说出“对不起”那三个字,或许对对方能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并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歉意,才更会有作用和意义。

这个道理,放在成人间,也同理。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