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顶嘴的孩子,家长请不要说话!有时沉默比怒吼更有力量

在解说沉默教育之前,我们可以一起了解一个名词叫“老师的沉默教学”

上课铃声已经打响,老师已经站在讲堂上,可台下依旧是嬉笑、说话的调皮学生们。

面对这样无序的课堂,老师大声宣布:“请安静,准备上课了!”

可调皮的学生们恍然未闻,依旧我行我素。于是老师开始沉默,摆正姿态,端正地站在讲台前,默默地看着那些嬉笑捣乱的学生们。

于是一秒、两秒、三秒......一分钟过去了。

学生们开始用奇怪的眼光看着老师,同学之间开始小声提醒:“上课了,快静静,老师生气了。”

打闹的同学开始坐下来,嬉笑的同学不再出声,课堂恢复了平静。

这是沉默的力量!这是沉默的威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发现自己说十句话,孩子一句也没听进去;或者是自己说十句,孩子顶十一句。那么,你就试试沉默教育,相信你可以收到想不到的惊喜。

沉默教育好过喋喋不休

在普遍思维中,我们认为教育需要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然而有时语言的力量是微弱的。

有的时候你对孩子喋喋不休的说教,在他们看来是“更年期”的唠叨。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来自妈妈的“唠叨”,这是最无力、无质的教育方式。

“你去写作业!”

“不要调皮,做个乖孩子!”

“怎么还在玩,看看几点了,睡觉!”

当教育变成喋喋不休的强迫式噪音干扰,问题没有解决,孩子还会产生负面情绪——“我的妈妈很爱唠叨,我很烦她”。

实际上,表达情绪,传输态度的方法有很多种,教育孩子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简短的动作、一次无声的凝视,搭配静静地沉默,这些都传达出一个人的态度和情绪。

看看聪明家长的做法:

周末,父母都在书房读书,孩子会自然受氛围影响,静静地坐下来阅读。

当孩子向你诉说被老师批评的难过时,静静看着他,然后抱抱他。等他说完了委屈,自然也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被老师批评了。

不说话>你快去……

1.沉默教育——非语言的情绪传递

沉默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就如前文提及的眼神、氛围、动作或者保持静默等。实际上,一切不需要通过语言传达教育态度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沉默教育。

孩子将玩具肆意乱扔,只需静静看他一眼,他就会自动从脑海中提取“玩具玩完要自己收拾”的教导信号。

2.沉默教育——本质是希望孩子自我思考、反省

沉默教育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这种无声的回应中主动思考。适当的沉默会让孩子产生自我的反思:我该怎么做?我哪里做错了?

女儿放学后和妈妈抱怨自己好朋友的种种“恶习”,扬言要和闺蜜绝交。此时,孩子处在情绪的高峰值。家长给她剖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化解方法,她难以接受并认可。

不妨冷静地告诉孩子:“这是你的朋友圈,你需要自己去思考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随后保持沉默,不做正面回答,也不做迎合,给孩子自己冷静思考、反思的氛围。相信第二天她会找到解决朋友矛盾的积极办法。

以沉默作为无声的回应,并不适用于所有情景,选择沉默也需要一个契机。

沉默教育通常被用于引导、批评和缓冲情景中

1.沉默教育用于引导

沉默教育用于引导时,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暗示”。说得再多,不如实际做出来。

周末,孩子和朋友们打完篮球回来,进入家门之后就躺进沙发看电视、开空调。而他的妈妈正在旁边静静地阅读。

此时,与其耗费口舌和孩子说让他洗漱一番去学习,不如坐在一旁静静地继续阅读,用沉默的氛围影响孩子。

不必多说一句话,孩子会自行思考这种沉默氛围背后的情绪和态度。

要么把电视声音调小点,避免影响妈妈阅读;要么关掉电视,回到房间学习。

如果妈妈都在利用周末时间充实自己,作为学生的孩子更为自己的学业松弛感到羞耻。

2.沉默用于批评

犯错必须接受批评,有时候语言的批评刺激会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遭受严重的打击。过激的言语批评容易恶化亲子关系,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

在面对孩子犯错误时,选择无声的沉默批评,是对孩子温柔以待的一种方式。大部分孩子的犯错是明知故犯,用言语批评他,对他进行精神上的攻击,这些都太过无情、偏激。

教育界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柯里亚现象”,源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中写下的故事。

柯里亚考前作弊,在他把手伸进袖筒中时,他和主考官目光相遇。主考老师连忙把视线移开,沉默地走到窗前,并在柯里亚上前应考时走出教室。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主考老师没有批评训斥柯里亚的作弊行为,但从那以后,卡利亚再也没有作弊。即使同学悄悄给他传消息,他也总会想起当时主考老师沉默的批评

3.沉默用于缓冲

在心理学范畴,这种情景的沉默效应称之成沉默抵制

当亲子双方的冲突达到白热化的局面,当双方进入僵持互不退让时,需要其中一方通过沉默来抵制冲突的继续恶化。

沉默并不代表服软,也不代表沉默方就是错误的。

在亲子矛盾中,如果感觉这种矛盾冲突已经被负面情绪淹没,继续纠缠下去可能不堪重负时,选择沉默就是熄灭战火、缓冲战局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此处的沉默并不是为了进入后期的冷战期,而是给双方一个情绪冷静的缓冲期。等到双方都理清头绪、平静心情后,双方可以进入平和交流期。

当和孩子的争论达到顶峰,甚至誓死争个你死我活时,告诉孩子:

“现在我们的情绪都不适合继续争论下去,我会暂停20分钟保持沉默。这20分钟里,我们都想一想、静一静,我想20分钟后我们可以换个状态继续聊下去。”

沉默教育不能随意使用

沉默用在恰当的时机,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但沉默并不适合所有孩子,也不适用于所有亲子关系。

我们不能随时随地不分场景地使用沉默教育。比如,孩子表现出情绪悲伤、气馁、消极、愤怒时,沉默会扩大这种负面情绪的蔓延。

孩子放学回家沉重地走到爸爸面前:“爸爸,我又把公交卡弄丢了。”

此时,如果爸爸选择沉默会加重孩子的负罪感。应给予孩子积极的语言引导,“爸爸看出来你很愧疚,但希望这次是你最后一次向我承认这样的错误”。

沉默教育不适用于渴望被关注的孩子,也不适用于情感压抑的孩子。

沉默教育适合运用在极易情绪化的亲子关系中。比如,爱唠叨易暴躁的家长,或者是易反叛爱捣乱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在三岁前,母亲的唠叨他会铭记于心。而孩子处于青春期的父母应该把嘴巴闭上少说话,话多了就没有威严

批评也不必刨根问底,因为孩子也好面子,点到即止。用沉默“威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可以了。

如果在孩子的心目中你是爱唠叨、特烦人的家长,突然有一天你变得“惜字如金”,轻易不吐真言,相信孩子也会被这种沉默的力量震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