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还有远方的当归,认真认识健康

以前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现在说,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还有远方的当归。

许多年轻人,手握保温杯,里面泡党参,红枣,大家的养生意识越来越浓烈了,因为,越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感觉健康重要。

常有比喻,健康是1,财富、情愫、理想、家园是后面的0,如果失去健康,那么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空谈。

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渴望健康,好像是古往今来,人们较统一的追求了。尤其在当下社会,保健,养生,预防,健康知识,更是触手可及。

可是,到底健康是怎么回事儿?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第一,你得活着

许许多多年前,刚有咱们祖先的时候,他们生活中可能利用的工具极少。在丰富的大自然中活动,少不了有各种猛兽,野禽,打不过,厮杀不过,就会失去生命。死亡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对那时的他们来说,健康就是能活着,就是拥有生命。

健康即等同于生命——这是健康的生命观

第二,身体没病

时光前进,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日子越过越好,人们闲暇的空余多了起来,这会儿便有时间去想想怎么给身体解解乏,增强下抵抗力,为患病未雨绸缪。

可是,医疗水平和资源配置是有限的,身体得了病,是极大的负重,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患病,或者没患什么大病,这是健康的疾病观

1996年,我国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健康的定义如下:

  • 健康——(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第三,身心健康

进入90后,1900后,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科技迅猛发展,文化冲击颇丰,新时代的社会充斥激烈的竞争和压力,节奏愈演愈烈。人们逐渐感到与健康相关的不仅仅是身体疾病,心理的状况与社会环境相处的融洽程度,也真实实在在地与日常生活状态相互交融。

此时,新的健康观,心身统一的健康观——健康的全面观,确立形成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心理健康摆在了与生理健康一样的位置上,而后,人们对健康的考究,不再仅仅是身体机能的缺陷和疾病,开始增加衡量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活动层面的综合分析。

随之,世界范围内,开始深度认识健康。

1978年9月6-12日,来自134个国家的代表,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正式联系的专门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67名代表来到阿拉木图(现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城市)参加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初级卫生保健)

《阿拉木图宣言》节选:

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1989年,WHO,定义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一概念,将健康的意义,又聚加深,使其涉及更加广泛的层面。

如果,用这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句式,来表达健康的全面观,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是西西,心理咨询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愿同您一起学习探究。

期待关注,用心原创,思想深邃,简简单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