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作楷深情回忆恩师林散之—— 书法需要有正气和豪气

今年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诞辰120周年。5月31日,由十竹斋与艺事荟主办的林散之中国书画精品展在南京十竹斋开幕。开幕式上,林散之先生的爱徒、著名书法家桑作楷做了题为“往事并不如烟——回忆我的老师林散之先生”的讲座。他在讲座中深情回忆了与林老相处的件件往事,与广大书画爱好者共同分享了大师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逸闻趣事,并感慨地说:“书法需要有正气,时代风格不能脱离传统。”

桑作楷1944年生,甘肃榆中人,自幼喜爱书法。1959年迁居南京。上世纪70年代初,先后拜萧娴、林散之、高二适三位先生为师,倾心书艺。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三、四届书法篆刻展和日本“中国现代书画家作品展”。书善行、草、隶、篆,尤精草书。获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奖。

桑作楷在讲座的开场介绍中说,林散之的书法自成一体,他善于学习古人,又能推陈出新,成就了属于自己的“林体”。桑作楷说:“林散之先生成功运用长锋羊毫的柔软性和丰富性,这为他以后的书法艺术发展和创新奠定了雄厚的‘用笔’基础。”他在林散之的一幅丈二巨幅作品前感慨万千,说“这是老师存世作品中唯一一张竖式的丈二尺幅作品,非常难得”。桑作楷回忆说,1987年,十竹斋在南京恢复,原来跟林老说好是请他题写一幅四尺的作品,但老师和十竹斋感情很深,主动写了这幅巨作,可谓笔墨苍劲、高古雄伟。

桑作楷说,1972年,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出版“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林散之选送的《清平乐·会昌》草书条幅在北京引发轰动。他回忆说:“编辑把作品拿给郭沫若看,有的作品郭老三两眼就看过去了,但林老师的作品,他认真看了许久,说了一个‘好’字。此后,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都对林老师的作品给出了高度评价,启功先生更是对着作品鞠躬,以示敬意。”这就是后来被传为“书动京城”的佳话。

书法创作中同样也有喜怒哀乐。带着情绪的作品,都会有意外的精彩。桑作楷说,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有情感感染力,书法家通过手中的笔传达自己的情感,让情感从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林散之深悟其道,不仅讲究用笔,更重视用情。这是他几十年艺术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林先生在其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的临摹与创作中,基本都遵循这一规律。

在桑作楷看来,“功夫在字外”,作书仅有笔下功夫是不够的。林散之深爱祖国之壮美,怜人民之疾苦,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桑作楷回忆说:“老师当年在南京鼓楼百子亭22号居住,和我的宿舍仅一墙之隔。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非常艰苦,林老当年的计划是每个月仅用5张纸、每3个月用一支笔。当时不仅是没钱买纸,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但林老在自家门口贴了副对联,‘阿弥陀佛,有求必应’。凡是有人上门求字,只要自带纸张,他都给写。”

桑作楷说,林散之的可贵可敬,在于他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情感和多方面的修养。他不仅书法技艺高,还为人幽默。上世纪70年代,林散之在澡堂洗澡,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4个月后,右手五指黏并,幸被抢救分开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桑作楷回忆说,林老师当时开玩笑说,“上海有个程十发,南京有个林散之(三指)”。

林散之的草书独步天下。但当桑作楷表示想学草书之时,师父却说:“先把楷书学好,不着急。我楷书学了30年,60岁才开始写草书。楷书写好了实用,临帖一定要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想法。”桑作楷说:“以前,我们写字给老师看,就想老师指出毛病。现在年轻人写字找老师看,就希望老师夸他们。”许多学习书法的人都认为写字要有霸气,但书法真正需要的是正气和豪气。

桑作楷深情地说,林老70岁后,还坚持做日课,他教导学生的话自己至今铭记:“活到老,学到老”“不进则退”“入得深才能出得清”。这些教诲,桑作楷表示永远不会忘。

林散之书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