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如何破坏了晋国的根基的

三国末期,司马懿篡权夺位之后,由司马家一家掌握大权。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曹魏自立,国号为“晋”,称晋武帝,这也是西晋唯一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晋武帝执政期间,攻灭吴国、讨伐匈奴,统一全国。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扩充人口,发展经济。在制度上,分封27位同姓王,根据辖区内的人口数量不同可以拥有不同数量的军队,收地方行政权于中央。

在晋武帝之后的继任者人选问题上,晋武帝犯了严重的错误,将生性迟钝的司马衷推上了皇位。在大臣眼中,司马衷与白痴儿无异,绝对不适合做皇帝。这是八王之乱的重要因素,晋武帝仙逝之后,司马衷登基,称晋惠帝。由于晋惠帝的迟钝与懦弱,导致了皇后贾南风的专政,这是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

八王之乱共共16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贾南风为了自己独揽大权所发起的朝廷肃清事件,历时三个月。在此期间,贾南风杀死了之前独揽大权的杨骏与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卫瓘,还有两个藩王。在贾南风专政期间,大肆任用贾姓族人担任重要官职,朝政大权掌握在一族之手。在贾南风私德上问题极其严重,经常给皇帝戴绿帽子。不过,在贾南风专政期间,只除去对自己有威胁的大臣,从整个天下看来,并没有造成民众积怨,反而在《晋书》中描述为“海内晏然”。但最终贾南风为了自己未来的稳定,设计毒杀了皇太子,为自己的下台埋下了导火索。

第二阶段,是司马伦为了自己可以独揽大权而发动的政变,处死了皇后贾南风及其族人,还有大多数执政有为的官员,甚至是西晋朝廷的中流砥柱。一年后,因为司马伦道德败坏,没有治国能力,多位藩王联合讨伐司马伦,发动战争,死伤超过十万。之后,司马冏独揽大权,不可一世。司马乂讨伐司马冏,司马乂又独揽大权。其他藩王对此心怀不满,联合讨伐司马乂,共集合27万大军进攻长安。司马乂破敌,斩杀6.5万余,但因战事太久,粮食短缺,只能班师回朝。在朝廷中担任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不堪,与禁军合击司马乂,将其杀死。之后司马各个藩王之间相互攻伐,死伤惨重。以司马颙的死为终结,耗时7年。

八王之乱在这16年间里,围绕着权力的宝座,展开了一次次的阴谋、阳谋,耗尽了晋武帝所留下的基础与财富,付出了他们所不能承受的代价。

在第二阶段的七年里,民众苦不堪言,中央已经没有能力掌控全国局势。北方的汉化少数民族脱离晋朝管辖,建国“前赵”,蜀王建立“成汉”政权。随着石勒的成名,晋朝的北方土地在前赵的马蹄下沦陷,“五胡乱华”就此开始,汉民族最黑暗的时光就此开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