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瞑目!日本军工巨头一败涂地 真正的凶手却是日本自己

利刃/TONE

在衡量了国防经费、F-35A的采购量和国内企业的利益之后,日本防卫省做出的放弃F-35国产化决定既"石破天惊",实际上还是在外界的意料之中,毕竟从美国直接购买战机能省下将近5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但正是这一"聪明"的决定,最终使得多家上游企业直接从战机制造领域撤退。不过,对于整个日本军工体系乃至日本自卫队来说,坏消息还远未到头:就在近日,另一家日本重工巨头小松制作所也宣布将退出军用装备(装甲车)的设计和制造领域。

图为小松制作所研发的96式装甲输送车(左)和轻型装甲车(右)

尽管小松制作所的下一代轮式装甲车方案惨遭日本防卫省"叫停",以至于坊间一度传出小松要以此为由退出军用装备制造业,但考虑到当时小松仍手持有陆上自卫队下一代轻型装甲车的订单,这一流言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

不过该来的终究要来,任凭谁也想不到小松制作所此次"退群"的力度如此之大,就连到手的,价值700亿日元(约合42亿人民币)的轻型装甲车研发制造大单也拱手让出。

图为三菱研发的"疾风"高机动车,陆上自卫队装备的该车暂时无任何装甲防护。

至于为何"退群",外界能推测出的原因倒也简单:过去十年时间里为自卫队提供装备的营收仅占到小松制作所总营收的1%出头,可偏偏自卫队还特别喜欢折腾和裁减订单数……在这方面盈利难以确保的情况下,小松撂挑子也算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当然,自卫队也难免有自己的苦衷。长期以来,日本各重工企业生产的装甲车辆总维持着"贵族"身份,价格远较海外同类产品要高得多,而反过来海外产品具备的性能,日本本土企业的产品又根本无法达到……

图为接受检阅的日本自卫队"大毒蛇"防地雷装甲车,该车采购自澳大利亚。

在小松制作所"退群"之后,日本所能依赖的装甲车制造商就只剩下了三菱重工这一家,而可以想象的是,一旦三菱本身难以自持,或是和小松一样对防务省和自卫队失败继而甩手不干,日本"立足国产"的军备生产构想也就面临彻底破裂了。

当然,今日的这一切萧条惨状,追根究底都是日本人自作自受换来的结局。

图为澳大利亚"拳师犬"(左)和LAV-25(右)两款步兵战车的对比,轮式战车大型化已成趋势。

尽管日本汽车、工程机械几乎纵横四海无敌手,但问题在于日本《和平宪法》对民用装备和军用装备有不同的管制需求,直到2014年日本政府"略微放宽"军备出口原则之前,日本武器装备就算"再香",也飘不出日本列岛这个"巷子"。

而在后冷战时代,新技术的交融和下放,以及对实战需求的迅速反馈使得装甲车辆的发展速度急剧加快——从2003年阿富汗战争开打,到2008年的这五年间,无论是4X4的防护装甲车还是8X8轮式步兵战车,其整体概念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车顶承载一门30毫米炮的美国下一代基层装甲车JLTV,体量几乎是日本同行的三倍。

而相比外军3-5年更新装备和编制的频率,日本自卫队的装备更迭周期往往长达十年以上。而在难以接触国外市场,无利可图的情况下,闭门造车的日本重工企业必然难以跟上潮流,也就不能满足日本自卫队乃至防卫省"接轨世界"的要求,两边一个不合,结果就是小松等重工业大佬纷纷"退群"。

很显然的是,这一畸形的"立足国产"策略在推行了数十年之后也即将迎来尽头,日本自卫队成为"美械师"的这一天也不会太遥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