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二胎,这样做能让孩子不再嫉妒弟弟妹妹

作者:羔小羊

01

有天,果果突然问我:“妈妈,你是不是最爱我一个人?”她用坚信不疑的眼神,充满期待地看着我。

我当下愣住了。

因为我肯定不是最爱她一个人啊,也同样最爱妹妹啊。不允许自己对孩子说任何谎话的我,一下不知道怎么回答,更不知如何面对她特别自信、开心、坚定的表情。

见我还不回答,她又问:“妈妈,我和妹妹,你是不是最爱我一个人呀?你肯定最爱我一个人!”

我不由自主地说到:“妈妈对你和妹妹都爱。”

我虽然料到了她会失落,但没想到她反应那么大,竟哇哇大哭起来。在她的内心,因为妈妈给了她很多的关注,她不觉得因为有了妹妹,自己就缺少了爱,所以深深确定妈妈最爱她。

可现在,妈妈居然亲口告诉她:不是这样的,是和妹妹一样爱的。

尽管她也很爱妹妹,可这时候,她就是觉得很难过,很伤心,觉得自认为独一无二的爱,原来还是被妹妹分担了。

这可使我苦恼了。什么样的回答最好呢?

02

很快,我心中有了另一个答案。

等到果果平静一些了,我轻轻地问她:“果果,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又爱你,又爱妹妹,感觉妈妈给你的爱变少了?觉得妈妈给你的爱本来是一个蛋糕,结果妹妹一来,就切走了一半,变少了?”

果果抽泣着点头。

我搂着果果说:“妈妈的爱就好像是大蛋糕,妈妈给你的爱是一个完整的大蛋糕,给妹妹的爱也是另一个完整的大蛋糕。不管有没有妹妹,妈妈给你的这个大蛋糕都没有改变,始终都是这么这么大,而且这么这么完整的。并不是说妈妈只有一个蛋糕,妹妹一来就少了一部分,而是妈妈给你的蛋糕始终这么这么大,谁都分不走。”

果果听懂了,她很满意这个答案,开心地补充:“妈妈,你给爸爸的也是一个大蛋糕!”

孩子需要的不是公平的爱,而是独一无二的爱,不是被分隔的均等的爱,而是完完整整的爱。

这个新的答案,让孩子知道了,她在妈妈心中始终是独一无二的,她的分量始终是不变的。多了妹妹,妈妈给妹妹的爱多了一份,但这是妈妈的另外一份爱,是另一个大蛋糕。而妈妈给她的爱是从来不变的。

她也理解到了:多一个家人,多一份爱,家人之间相互的爱,是更多的爱,而不是谁分走了谁的爱。

两个孩子的家庭,孩子们其实都会非常自然地在内心去暗自比较:爸爸妈妈爱我更多,还是爱他?

最好的做法是,从小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用蛋糕的比喻讲给大宝听,小宝出生后,渐渐能听懂话,又开始讲给小宝听。让孩子们从起初就明确的知道,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都是独一无二完整的爱,两个蛋糕都是独特的,都是针对我们自己需要的。

若是,有些孩子已经在内心觉得父母偏心,已经与父母产生嫌隙了,更要主动讲给孩子听。

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会让平时觉得自己不受宠的孩子感觉到被安慰,也会让平时自认为父母爱自己更多的孩子也能更尊重兄弟姐妹,不至于觉得父母只爱自己,产生优越感。

无论是被忽视的感觉还是优越感,都会影响兄弟姐妹的关系。

03

父母应该给每个孩子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爱。

在父母的言行上,也需要注意四个方面:


一、不要把大宝和小宝比较

记得有段时间,在小区里,总会遇见好心的老人对我说:“老二就是比老大聪明。”“老二一般都比大宝乖。”

我也听过很多父母,总是不由自主地表扬小宝,不管小宝有什么进步,马上就会说:“太厉害了,想当初大宝都不会呢,大宝都没有这么厉害了。”“真乖,大宝当初哪有这么乖。”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小宝很多时候是观察大宝而学会的,如果大宝当初有哥哥姐姐,一样会更早学会啊。

很多时候并不是小宝比大宝聪明,只是小宝有大宝做榜样学习。

要是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那么容易把小宝和大宝比,不会那么容易在心里偏向小宝了。

还有的小宝确实特别乖,最重要的原因也大多数因为带大宝时养育方法不太对,而不是孩子天生这个听话,那个不听话。

就像我们,生下果果后,家里老人多,她又是家族的第一个孩子,全家人围着转,都宠着孩子。到了依依出生,舅舅舅妈也不久生弟弟,二爸二妈也即将生下妹妹,外婆和奶奶都得去带弟弟妹妹,我和先生开始两个人带两个孩子。

这时候,我们才开始调整,以家庭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养育出来,孩子自然会更乖巧。

原本,大宝已经吃亏了,我们还把责任推给大宝,不自己担负责任,还把大宝和小宝比较,这是不是更不公平?

也有的父母,会因为大宝很优秀,总是让小宝像大宝学,这样的比较会给小宝带来很深的阴影。

一位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从小姐姐特别优秀,父母一直让她以姐姐为榜样,她觉得自己从小就活在姐姐的阴影中。即使所有人都觉得她也很好,她也很优秀,可她不觉得。她从来觉得自己都抬不起头。她一面爱姐姐,一面心里又很想看到姐姐过得不好。内心特别矛盾和痛苦。甚至后来还得了抑郁症。

不比较两个孩子,把两个孩子分别当做独特的个体,孩子们才会成长得更健康,两个孩子也会更相爱。


二、不要当着其中一个孩子的面,不停表扬另一个孩子

记得依依一岁多后,有一段时间,每一次,依依有进步,我们忍不住在果果面前公然一起讨论和表扬依依的进步。

而每一次,原本对妹妹很好的果果,当天就会变得对妹妹很不友好,没事就欺负一下妹妹。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注意力完全在依依身上,让果果感受到被完全忽视时,我们有意识地控制这样的讨论。每次一调整,不刻意表现,果果又会重新对妹妹友好起来。

孩子的心很敏感,如果当我们表现出来对弟弟妹妹的偏爱,同时又忽视了大宝,大宝的心就会很容易嫉妒。

如果当时实在惊叹小宝的进步,在描述小宝的情形后,可以再对大宝说一句:“宝贝,你当初也是这样进步很大,令我们惊喜哦!”

当我们刻意平衡时,反而大宝会常常主动向我们报告弟弟妹妹的进步,他也会因弟弟妹妹的进步而开心。


三、不要跟其中一个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带着另一个孩子

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会发现,我们总是很容易看着一个孩子、跟一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另一个孩子,对眼前的孩子提到另一个孩子。

这样的习惯,会让我们的孩子内心中好像有根刺一样。

如同我们自己,如果在乎的人,每次跟我们聊天的时候,都会提到另一个人,甚至使我们本来就有些嫉妒吃醋的人,我们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我们希望对方只在意我们,眼里只有我们。

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时候,跟每一个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的眼里就是这个孩子,别的孩子的一切都跟这个孩子无关。

单纯地关注眼前的这个孩子,好像他是唯一的孩子。与他交流关于他自己的事,他的内心会深受满足。


四、用正确的话语,回答孩子的“我不喜欢他”

有天,朋友到我们家玩。

见到当时刚会走路萌萌的依依,朋友很喜欢,一直看和逗她:“依依,你爸爸上班去了吗?”“依依,你好乖呀。”一边逗一边还常忍不住自言自语“真的好乖”,也跟我说:“依依真的太乖了啊!”

一会后,在一边默默玩玩具的果果突然大声说到:“我不喜欢妹妹!”

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喜欢妹妹?你看妹妹多乖呀!”

果果说:“我不喜欢妹妹!我不喜欢妹妹!我一点不喜欢和妹妹玩。”不停重复。

朋友接着劝:“你是姐姐,应该喜欢妹妹啊!”果果:“我不喜欢妹妹!有一次妹妹还要抓我!”朋友继续说:“妹妹她是喜欢你,想摸你,不是故意抓你的。”果果:“哼,我就是不喜欢妹妹!我讨厌妹妹!讨厌你们!”

其实,朋友的回答和话都特别好,说得都是对的,出发点也是好的,是为了让大宝继续喜欢妹妹。但为什么不仅没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呢?

如果我们单独再读一遍朋友讲的话,会发现所有的焦点和偏向都在小宝身上,不仅违反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原则,不要一个劲地在大宝面前只注意小宝和逗小宝表扬小宝,而且后来的劝说话语中,也并不关心大宝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想叫大宝喜欢小宝,为小宝说话,大宝成了对立面,所以效果只会更加适得其反。

这时候,我加入了进来,对果果说:“你有时候喜欢妹妹,有时候不喜欢妹妹。”

果果回答我说:“我不喜欢妹妹抓我!有一次妹妹抓到我了!”

我说:“是呀,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喜欢别人抓我们打我们。你不喜欢妹妹抓你。”

这时,果果大声说道:“我喜欢妹妹抱我!”


瞧,情形完全转变过来了。

当我们回应某个孩子的话时,要把重点放在体贴这个孩子的感受上,理解接纳这个孩子的感受,并且帮助说出来,而不是回应时的话重点也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仍为另一个孩子辩解,试图说服他喜欢对方。

我们要理解两个孩子有时喜欢彼此,有时不喜欢。他表达不喜欢时,我们不必过于紧张,理解和接纳孩子当时的情绪很重要。

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被关心了,我们又说出“你有时候喜欢他,有时候不喜欢他”的事实,而不是因为孩子现在说不喜欢,就生气就沮丧就觉得他怎么这样,孩子就会很快又转变过来。想起喜欢对方的时刻。

孩子的内心很柔软,也很敏感。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特别的爱着,即便有兄弟姐妹,即便他不是独生子,他也同样享受着父母独一无二的宝贵的爱。

而一个被爱够了的孩子,就会自然地去爱他人,尤其是他身边最亲近的兄弟姐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