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战位】士兵突击!走近飞起来的中国步兵

(视频作者:王旭 曹耀辉 周宇杰 任帆)

【记者在战位·新春走基层】

士兵突击

■中国军网记者 王旭 通讯员 周宇杰 任帆

豫北某飞行训练场,寒风又冷又硬,吹得人张不开嘴。随风大力摇摆的枯草丛中,多架直升机搭载着空中突击步兵列阵待飞。陆军第83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一场空地协同演练正在紧张进行——

这是一场沉默的突击

这“战场”并不舒适。

坐在直升机的机舱内,巨大的轰鸣震得我头皮发麻。舷窗外,被风卷起的大把大把的杂草胡乱地飞着。呼呼的冷风蹿进机舱打在身上,我不禁拉紧了衣服的拉链。想开口问旁边的士兵冷不冷,但又憋了回去。他们一个个正襟危坐,显然对这种“不舒适”已习以为常。

机舱内等待进行索降的士兵。

目光扫过这群士兵——青涩的脸庞泛着青春的微红,纯净的目光中透着坚毅与英勇。黄凯,21岁;王恒,19岁;胡一琳,19岁……几分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沉稳,在他们经历了一次次这般勇敢的突击之后,沉淀成了他们双眸的底色。

空中突击力量,具有快速机动、精确打击等优势,在未来战争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组建以来,该旅按照空地一体、协同攻防的思路,力求战术引导和精确打击的最优配合、地面兵力向远方战场的最快投送、突击步兵和空中火力的最强默契。

作为该旅的突击士兵,他们很清楚此时此刻的自己在做什么,更明白未来的自己将要面对什么——在未来战场上,他们要做的就是拳头中最硬的骨头、尖刀上最锋利的刀尖!

这是19岁的王恒第16次索降突击。从2018年5月开始,平均每个月都会参加2次以上的正式演训。在他的身后,还有几百名和他一样的突击士兵,他们作为陆军新质作战力量空中突击旅的一员,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高难度、高强度的突击训练,索降只是他们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

战机持续轰鸣着低飞,随即在演训预定位置15米低空悬停。舱门随即打开,强劲的寒风扑面而来。

空勤机械师立刻向机舱内待命的士兵做了一个手势,士兵们陆续站了起来,一个接着一个走向了舱门。

索降突击。

这是一场沉默的突击。

整个索降过程中,战士们之间没有一句言语的交流。在战机的巨大轰鸣声中,人体声带发出的音节显得无力。然而,他们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肢体动作,便传递了所有的信息,懂得了彼此。

在狂风嘶吼的机舱门口,投放员将一个个D型环和每名士兵腰间的索降座套连接好,然后轻拍一下他们的后背——那是出发的信号。

抓绳,离机,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一名名士兵在旋翼卷起的风沙中向着地面飞速降下,没有犹豫,没有紧张。仅仅10秒钟,9名突击士兵已全部索降完毕。

我站起身透过直升机的舷窗向下搜索,一名名突击士兵已平稳着地,潜伏进高高的草丛里,向着目标进发。轰鸣的战机再次起飞,很快,一个个迷彩小点与枯黄的草丛融为了一色…… 责任编辑:孙智英

机群起飞。

给步兵插上钢铁的翅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娴熟的动作,默契的配合,迅猛的突击……很难相信这支“陆军新锐”组建至今还不足2年。

“当时找了很多相关视频和资料学习摸索,还请了‘雷神’突击队队员来教学……”“钢刀连”指导员王琰说,“但所属战位不同,很多方面并不适应。”就这样,这群士兵开始在“空中突击”这片“荒芜”中摸索前行,寻找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突击之路。当他们这群常年奔跑在地面上的步兵走进战机,进行最初的从空中到地面的突击尝试,持续的震动,巨大的轰鸣……让很多人都出现了眩晕、呕吐。“感觉当时自己的胆汁都吐尽了。”王琰回忆说。后来,他们索性就在机舱里摆了个大桶,士兵们围着桶吐了一次又一次,吐完再回到座位坐好,忍着胃里的翻江倒海,静静等候下一次索降的开始。

那个酷热的夏天,他们进行了最艰苦的训练。勇敢的士兵一次次从战机跃下,一次次向目标发起冲锋,一次次被汗水浸湿衣服。从最初简单的怎样进行登离机,如何进行空中联络,再到一起探讨战法,研究火力配备……空地的配合在一次次磨合中渐入佳境。

“当时就在机场扎帐篷,吃住训练都在机场,夏天40℃的高温,天天像蒸桑拿一样。”战士胡一琳亲历了这一切,“训练结束,衣服背后都是白白的一片。”

“白白的一片?”

“是汗水析出的盐结成的。”

也许曾经的他们也在机舱门口犹豫过,但对胜战的渴望战胜了一切,支撑着这群士兵勇往直前。

2017年7月30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沙场阅兵中,该旅虽组建不足百天,却在阅兵序列中以首发阵容惊艳亮相。从那一天起,这个旅以崭新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责任编辑:孙智英

“钢刀连”一连的荣誉室里,陈列着3只不一样的手套。

一双双残破的手套,托举起这支突击劲旅的飞翔

在“钢刀连”的荣誉室里,3只不一样的手套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它们见证了这群士兵从传统步兵到突击步兵的蜕变。

“我们换过四次手套,没有人知道哪一种最合适,我们只能一次次实验。”指导员王琰说。每一种手套都是他们新的尝试探索,在十几个月的训练时间里,仅仅是“钢刀连”,磨损作废的手套就攒了四个大麻袋。这四麻袋手套,每一双都曾有一名战士将双手套入其中,然后紧紧握住绳索跃出机舱,掌心带着与绳索摩擦出的炙热,向着目标突击而去……

士兵黄凯手掌上的茧子记录了这份炙热。“第一次索降的时候,动作还不扎实,手套和绳索摩擦力度太大,手心的皮被生生扯掉了一块。”但在这疼痛时刻,这名19岁的士兵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把手套翻折在手心处,遮住了伤口”,然后继续向前冲锋。直到演训结束,战友们才知道他受了伤。黄凯再次回忆当时的场景:“那会儿脑子里都是如何突击,跑着跑着自己就忘记疼了。”

“现在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我问。

“不会,动作已经很熟练了,现在配发的手套也耐磨多了。”

作为军队改革调整组建的新质作战力量,在这近两年的摸索过程中,有多少人受过这样的伤?没有人做过这个统计,但在经历过这场脱胎换骨的巨变之后,那股血性胆气、攻坚锐气、英雄豪气在每一名士兵的身体里激荡着,迸发着,渗入骨髓,融进灵魂。

新式的陆军胸标两侧,一对翅膀展翼飞翔,饱含着新型陆军“飞”起来的寓意。而这支年轻的空中突击部队,已插上钢铁之翅,正向着全域机动、立体攻防的陆军战略转型目标展翼飞翔! 责任编辑:孙智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